作者:游惠貞
出版:遠景,2012
陳博文:當導演真的需要很強的應變能力。
膠片時代:影片正式剪輯之前,必須先把劇組送過來的毛片按鏡號順好,把每個鏡頭拆開,同場次的片子放在一起,這道程序叫作“順片”。“套片”就是把所有拍攝的原始底片照著剪好的拷貝套剪一次。
陳博文來看,輔導金沒有真正的輔導台灣電影的正常發展,反而造成電影人之間的摩擦,甚至相互攻擊,還有所謂藝術片與商業片的論爭,也在電影圈造成負面影響。
對劇組而言,省時間就是省錢,與其多花時間一再變換各種拍攝角度,劇組寧可多部攝影機同時從不同的角度拍攝,雖然這種拍法底片耗用驚人,但是節省下來的時間和製作費用就很可觀。
邊拍攝、邊粗剪,剪完之後再一起看、一起討論。這種工作方式的好處之一是,可以先發現問題並加以解決,不會到電影拍完之後才發現素材不足,或是服裝道具不連戲,甚至鏡頭穿幫等等狀況。
做粗剪時,戲整體情緒必須要保留比較大可以修改的彈性,往往為了修改一個鏡頭,後面所有的鏡頭便都得調整甚至重剪。比較理想的工作方式是,導演在電影尚未開拍前,先與剪接師討論劇本。一部電影好看與否,跟鏡頭的運用很有關係,跟場與場之間轉場鏡頭的設計也很有關係。
導演本身要有能力拍到所有必要的鏡頭,剪接師才能剪出好看的影片。
這聲音的元素包含了對白、音樂、效果聲、環境音等等,這些當然不是由剪接師直接處理,但是剪接師必須有豐富的音感,體會出特定劇情和場景裡是不是需要有什麼的聲音或音樂,如果需要的話,在剪接的時候就要預做考量。例如環境音,有時候演員已經演完了,但環境音具有牽引情緒的效果,剪接就要留一些情緒空間給錄音室去做環境音。
陳博文往往是獨力先剪完一版,再請導演來看,看完再做討論,然後修改,定稿以後就交給錄音室去做聲音。
專業的剪接師他必須從專業的角度去鑑賞演員的表演好不好,整部電影的節奏好不好,音樂下的好不好,故事講得清不清楚等等。現在剪接師最重要的工作是抓“戲感”,對戲的感覺要抓得準確,細部有瑕疵還可以靠電腦去修。剪接師就是要能夠依據經驗去看到觀眾可能會不了解的部分,去調整戲的細部結構,讓觀眾看到畫面就能夠理解劇情。
若是想從看電影中學到一些專業技巧,就要仔細去分析打光,攝影機擺放在什麼位置,又如何移動的?導演對演員走位和表演的安排如何?故事的結構又是如何設計?這些細節都要去琢磨、去研究。
與導演的意見相左:如果看到劇本或是劇情的細節上有瑕疵的,就要能夠建議導演怎麼改。或是用現有的素材去調整,或是建議導演補拍。
關於選角,魏德聖與楊德昌的標準很相似,他們已經在心理有明確的輪廓,只要外型和味道對了,戲劇表演的部分可以慢慢學,所以他們總是勇於啟用素人。
舞台劇拍成電影之後,就變成剪接在控制劇情節奏,你要如何得知觀眾對那些橋段會有反應?剪接師並不等於一般觀眾,有些地方你看得哈哈大笑,就把它留長,結果觀眾看了都不笑,那就冷場了。或者你不覺得好笑的地方,結果觀眾看得哈哈大笑,你反而把它剪掉了,那又傷了節奏,所以在外地剪接過程中,《暗戀桃花源》算是一部很難拿捏的影片。它的困難不在技巧,而在節奏氣氛的掌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