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張藝謀之眼:御用攝影師趙小丁談電影《懸崖之上》的創作歷程

最近的文章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

《漫威宇宙:史丹 李與他的超級英雄》

  作者: Liel Leibovitz   翻译:傅思華 出版:漫遊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20 跟其他所有藝術形式比起來,也許漫畫更適合作為詮釋者的媒介,創造出一系列偶像,即神秘又經典,歡迎讀者將這些英雄編織入自己更龐大的生命故事。 史丹 李講故事時依循的兩大情理支柱。首先是英雄要有趣,他必須置身兩個衝突理念之間的灰色地帶,掙扎著決定何謂正確的選擇,而當他這麼做的時候,他必須犧牲自己無暇的良善。其次,他堅持推動故事前進的引擎是道德,不是情節。(P74) 石頭人和驚奇先生就像古老的拉比一樣,通常會提供讀者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讀者大部分的樂趣就來自試圖找自己支持哪一邊的觀點。以往英雄總被視為他們所屬宇宙的道德最高權威來源,但驚奇四超人不一樣,他們顯然擁有人性的優、缺點,而且很顯然地,也沒有任何超凡的榜樣在指導他們該怎麼走。 大部分粉絲喜愛的對象都是石頭人。他的情感跟他的拳頭一樣,都很直接了當。本我ID的象徵。 蜘蛛俠的畫師,迪克科:面罩可以隱藏這個角色很明顯的男孩味,也可以為角色增添神秘感,讓讀者有機會去自己想像、在帕克臉上描繪他們想要的表情,或甚至成為背後的那個角色。 蜘蛛人的重要句子:能力越強,責任越大。這之所以成功,是藉由一個平凡如你我、努力想釐清道德行為基礎的小人物之口說出,蜘蛛人是一個學習讓自己更具人性的年輕人。(P162) 彼得帕克的故事解讀為你自己道德覺醒的故事:向驕傲與怨恨屈服的孩子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履行自己對其他人應盡的責任,而這當然也是該隱的故事。 漫威的漫畫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作品呈現了各式各樣複雜的生存議題,那都是讀者(大學生、青少年)正在思考的人生問題。漫威的讀者不光是期待逃避現實的娛樂,還希望看到更有深度的內容。 漫威式創作法,讓史丹李能夠先設計好整體劇情線,接下來交給旗下的藝術家;他們不光是負責作畫,也可以在史丹李回頭完成劇本之前,現行填補故事的關鍵構成。 史丹李都是設計全能惡棍的專家,他知道每個漫畫作家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使壞人看起來強大到足以構成威脅,但又不至於無敵到讓人感覺贏不了。 史丹李堅持是正確的:漫畫應該著重在故事上,而不該長篇大論地說教。 史丹李談鋼鐵人:我想出來一個英雄,可以百分百代表當時的人厭惡的一切。他是武器製造商,為軍隊提供武器,他很富裕,是個工業家。我認為,採用一種沒有人喜歡的角色,連外面的讀者

《綠色奇跡》(The Green Mile ,1999)里運用的編劇技巧

導演 / 編劇: Frank Darabont 原著: Steven King 《綠色奇跡》曾獲得1999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主題:善惡終將有報,但是人的宿命依然避免不了。《綠色奇跡》整體的調性讓我想到杜琪峰與韋家輝的電影《大隻佬》。 預告:透過 3 場死刑犯執行電椅處決的流程,持續預告著最終囚犯 Coffey 的死刑,隨著人物的揭露,我們認識到為救女孩而被人誤解為兇手的 Coffey ,並且每次我們看到有囚犯坐在電椅,就會預告著 Coffey 之後的宿命,這一直抓住觀眾的情緒,讓人有複雜萬千的感慨。 視角:從獄警 Paul 的視角觀察一位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囚犯 Coffey ,隨著故事的進展, Pual 慢慢瞭解 Coffey 是心地善良的人,長久困擾的隱疾也在 Coffey 的幫助治療好了。視角從外部的觀察者慢慢轉為主觀的參與者。最後,甚至 Pual 也因為經歷這段往事,導致他的痛苦,他執行了 Coffey的死刑 ,獲得 Coffey 傳遞給他的壽命,導致他必須忍受親人比他早離世的痛苦。 人物的劇情任務: Pual 從被動的觀察者,慢慢進入到 Coffey 的生活之中,在發現 Coffey 的特殊能力後,他甚至承擔起風險,私自把 Coffey 帶出監獄,只為了到典獄長的家裡治療她妻子的疾病。在治療任務中, Pual 從被動轉變為主動,他要頂著帶著囚犯越獄的重罪及典獄長持槍警戒的威脅,去完成這目標(任務),其中產生緊張情節。 人物發展:獄警從開始的防衛、懷疑、到最後相信、幫助 Coffey 、並且為他留下了眼淚。 類型:當觀眾看到 Coffey 的超能力,奇幻的設定讓這個故事充滿視覺與故事的奇觀。

為何大公司都容易做出爛片?

在商業電影的世界裡,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往往是相當可觀,往往需要向多個投資方共同融資,才有辦法支撐出一個項目。然而,具有資金實力的公司能單獨投資電影的公司,卻時常作不出好的電影,這裡指的好電影是,指票房獲利及口碑上不至於太差的電影。這些有資本實力的公司往往面臨爛片出品的宿命,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詛咒? 首先,我們必須思考商業電影的本質是一個文化商品,它的製作過程算需要創意的投入,需要人進行創意勞動,完成作品之後再投入市場回收成本。這個創制的過程是可以用資本去堆積,但是出來的成品卻無法與好電影或營收畫上等號。其實,電影行業里一直不缺乏新進者,如網路平台業者、科技業、房地產公司、投資公司,夾帶大量的資本與資源投入,希望改變電影行業的遊戲規則。然而,這些公司大部分的結果都是認賠 殺出。 這些新進的影視公司的經營思維上普遍比較急功近利,看好行業的紅利,希望短期就能獲利,然而卻缺乏從對電影行業本質的瞭解及永續經營的理念。他們更傾向投資滿足大眾口味的電影。例如在決定一個項目的主演人選時,不是根據演員是否合適於劇本,而是演員是否具有一定的話題度(流量)。製作一部讓所有觀眾都喜歡的電影,這樣的決策思維往往是個甜蜜的陷阱,讓擁抱商業邏輯的公司時常血本無歸。這類的公司過多從市場層面來算計電影,而沒有回歸電影是文化商品的本質,聰明反被聰明誤。更直觀的說,這類影視公司更像是投資公司的思維,缺乏自己開發項目的能力及果決判斷與執行力,更多是依賴公司外部的項目,寧願加碼投資在看似安全的項目上,也不願意冒險,用較低的成本自主開發。就算項目最後賣座,由於溢價投資及份額受限,獲利空間也不高。事實上,大部分的投資風險都轉嫁到外部參投的公司了。因為,不論在何種市場上,優質的項目本來就是稀缺資源,穩賺不賠的項目往往也不會輕易流入到外部投資公司的手上,會向外融資的項目可能項目的風險性就不低,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也告訴我們若僅僅從商業邏輯來經營影視文創公司是相當危險的。 這類影視公司內部也時常反思這樣的問題,他們常討論是否要採取製片人中心製作為解決方案,以製片人來推動電影項目的決策與運作,做到充分的授權與充分負責。然而,在公司機制裡,要達成這樣的運作面臨不少的問題,首先有充足經驗的製片人不會想在這樣的企業打工,所以這類公司無法招到合適的人才;其次,就大公司而言也不願意授權給經驗尚淺,但具有潛力與審美的製

《追夢漫畫60年:藤子不二雄A自述》

作者:藤子不二雄A 翻譯:石文 出版: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6 。   作者藤子不二雄A本名 安孫子素雄,他與藤本弘(筆名 藤子·F·不二雄 )長期共用 藤子不二雄 這一筆名發表作品。雖然共用筆名,但大眾熟知的《哆啦A夢》的原創核心應該是藤本弘。安孫子素雄也創作不少佳作如《怪物王子》、《黑色推銷員》等。 作者提到創作過程的心情與作品之間的影響。「一旦作者用盡心,苦力作畫,那份辛苦也會躍然紙上 ... 畫漫畫的時候,我從不想這想那,自尋煩惱。因為,這些煩惱和糾葛,必定都會表現在漫畫中,傳遞給讀者。」   作者也提及他創作方式與手塚治蟲不同的地方。「手冢先生的漫畫也即我們所說的故事漫畫,是先是有一個故事,然後故事里有個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故事的主角,不是漫畫的主角。 手塚 先生的故事其實是情節。我的漫畫和這完全是不同的形式。我是先有個人物,然後在這個人物身上發生著各種有趣的故事。」作者區分這兩種漫畫的創作模式,其實也與電影與劇集的故事有些類似,電影更著重是High   Concept,概念與情節;而劇集則更圍繞在人物上,例如福爾摩斯或是包青天。   作者創作的方式更傾向與即興創作。「在創作的時候,尚且因為不知道自己會如何描畫而感到興奮、期盼,自然,各位讀者也會因為不知道人物結局如何,讀起來更加有懸念了 ... 我不會在筆記本上預先想好故事和人物的發展,我要和主人公一起,飛向不可知的未來。」   創作理念:「我們要畫自己想看的漫畫,我們要畫自己想看的、別人沒有畫過的漫畫 ... 所以我們自然就格外賣力。而且,我想正是我們要畫別人從未看過的這個理念,培育出漫畫的獨創性和個性。好看、不好看 ... 這種讀者的判斷,漫畫家是無法預測得到的。自始自終,我都認為,要全神貫注地創作自己作為第一讀者覺得有趣的作品。這一點才是至關重要的。」   剛踏入漫畫圈時的學習之道。「我們也試著從模仿我們的偶像起步 ... 我們反復模仿,一遍又一遍。現在想起來,這實在是意義非凡。」   與夥伴的合作之道。「在工作的分工方面,我和藤本君(藤子   F   不二雄)兩人並不事先決定 ... 在工作的過程中順其自然地有所分工更加好 ... 我倆合作畫漫畫,從不指責批評對方。因為,首先我們對於彼此的漫畫都無條件地認可 ... 誇贊彼此的畫,這裡如何那裡怎樣地點評,因為靦腆內向

李敖 中國電視史傳奇

在 1990 年代台灣有線電視(第四臺)興起的年代,有一檔節目叫做《笑傲江湖》,這是 “ 大師 ” 李敖所做的談話性節目,也是華人世界所罕見的節目。在播出當時,在台灣社會造成影響與轟動,當時的播出頻道是 “ 真相 ” 新聞,到現今為止我認為他的節目在華人世界,還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笑傲江湖》這檔節目創下不少紀錄,首先這個節目製作成本相對低,節目除了攝影棚與簡單的工作人員外,基本上只需要李敖一人,不需要節目開發團隊、幾乎不需邀請來賓,或其他輔助採訪或視頻,他每集身穿多點紅色外套把治裝費也省了。李敖每集會針對主題進行演講,他準備相應的字卡,其中有圖片、有文字,這也是因為他的節目時常引經據典,而這些字卡就是他的證據。這是他節目的風格,言行都是有憑有據,我想這也是符合李敖學習歷史的背景有關。李敖節目的一大賣點是看他從古論今,他像是一個說書人,縱橫千年,融合東西方文化,敢言敢說。此外節目另一賣點是看他罵人,例如揭露社會名人的真面目, “ 你所不知道的 XXX” ,他點評等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有依據。這也讓喜歡的人看的拍手叫好,不喜歡的人對他恨之入骨。李敖先生過去在台灣戒嚴時間就是以敢言稱著,在台灣電視媒體剛解禁的 1990 年代,他的節目實在是很符合當時的媒體潮流發展。 《笑傲江湖》另外一個成就,我認為是在過去的時代裡,很少有電視節目有其文化的深度。他的節目沒有綜藝、低俗的笑料、八卦(少數幾集談論了他的電影明星前妻胡茵夢外),他的節目包含的社會文化、政治評論、歷史發展、藝術等等,就節目的市場定位而言是有些曲高和寡,但他獨創新的節目類型,以及極低的製作成本,成功利用電視這個大眾媒體,開拓出一個小眾的市場。而製作播出那麼長的時間,意味著他的節目,在商業體系下是有生存的空間,也培育出相應的忠實觀眾群。這在網路尚未興起的年代而言,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而就現在網路媒體的時代,他二十年前的節目依然還有人觀看(從 YouTube 到大陸的 B 站),有十足的長尾效應。有一次李敖參加《康熙來了》節目錄影時,就告訴小 S ,應該要提高節目的質量,把更多好的觀念與知識傳遞給她的廣大觀眾群,這點其實也體現出他作為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 “ 以社會為己任 ” 的價值觀。 《笑傲江湖》這個節目從 1995 年到 2001 年在台灣播出,之後李敖投入政壇,參加選總統選舉( 2000 )、擔任立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