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李敖 中國電視史傳奇

在 1990 年代台灣有線電視(第四臺)興起的年代,有一檔節目叫做《笑傲江湖》,這是 “ 大師 ” 李敖所做的談話性節目,也是華人世界所罕見的節目。在播出當時,在台灣社會造成影響與轟動,當時的播出頻道是 “ 真相 ” 新聞,到現今為止我認為他的節目在華人世界,還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笑傲江湖》這檔節目創下不少紀錄,首先這個節目製作成本相對低,節目除了攝影棚與簡單的工作人員外,基本上只需要李敖一人,不需要節目開發團隊、幾乎不需邀請來賓,或其他輔助採訪或視頻,他每集身穿多點紅色外套把治裝費也省了。李敖每集會針對主題進行演講,他準備相應的字卡,其中有圖片、有文字,這也是因為他的節目時常引經據典,而這些字卡就是他的證據。這是他節目的風格,言行都是有憑有據,我想這也是符合李敖學習歷史的背景有關。李敖節目的一大賣點是看他從古論今,他像是一個說書人,縱橫千年,融合東西方文化,敢言敢說。此外節目另一賣點是看他罵人,例如揭露社會名人的真面目, “ 你所不知道的 XXX” ,他點評等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有依據。這也讓喜歡的人看的拍手叫好,不喜歡的人對他恨之入骨。李敖先生過去在台灣戒嚴時間就是以敢言稱著,在台灣電視媒體剛解禁的 1990 年代,他的節目實在是很符合當時的媒體潮流發展。 《笑傲江湖》另外一個成就,我認為是在過去的時代裡,很少有電視節目有其文化的深度。他的節目沒有綜藝、低俗的笑料、八卦(少數幾集談論了他的電影明星前妻胡茵夢外),他的節目包含的社會文化、政治評論、歷史發展、藝術等等,就節目的市場定位而言是有些曲高和寡,但他獨創新的節目類型,以及極低的製作成本,成功利用電視這個大眾媒體,開拓出一個小眾的市場。而製作播出那麼長的時間,意味著他的節目,在商業體系下是有生存的空間,也培育出相應的忠實觀眾群。這在網路尚未興起的年代而言,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而就現在網路媒體的時代,他二十年前的節目依然還有人觀看(從 YouTube 到大陸的 B 站),有十足的長尾效應。有一次李敖參加《康熙來了》節目錄影時,就告訴小 S ,應該要提高節目的質量,把更多好的觀念與知識傳遞給她的廣大觀眾群,這點其實也體現出他作為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 “ 以社會為己任 ” 的價值觀。 《笑傲江湖》這個節目從 1995 年到 2001 年在台灣播出,之後李敖投入政壇,參加選總統選舉( 2000 )、擔任立委( 2

剝削好萊塢:B級片教父Roger Coman 的製片人課程

書名:《剝削好萊塢》 How I Made a hundred movies in Hollywood and never lost a dime 作者:Roger Coman & Jim Jerome 翻譯:黃淵 出版:上海世紀出版,2010 永不言敗 永不放棄 Roger Coman 的製片人課程: Coman在好萊塢參與導演、製作、投資超過百部電影,他是低成本,或是我們所謂的「B級片」的先驅者,他很自豪大部分的作品都獲得不錯的利潤。本書從獨立製片導演、製片人、經營者的角度看電影。 關於低成本影片 只要你找到了辦法,翻新、重剪、補拍,就一定有利潤可圖。這是獨立電影的優勢。 我拍電影的理論:只要擁有一小隊高效、用命、精訓的勇士,再多數量的烏合之眾都不在話下。 Coman認為經營低成本的影片,最重要的關鍵是能提前收回製片成本,因此預售版權十分重要,也因此不會因為資金流的回收時間,而耽誤拍攝的進度。隨著付費電視和有線電視網絡的開拓,我們得以將電影版權預售出去,由此找到了彌補製片費不足的新途徑。 需控制好自己作品地發行渠道。 關於劇本開發 關於劇本的質量,只要能對得起我給它的花的錢和時間,那就行了。 我不願意聽別人給我講故事。我會讓他們白紙黑字地給我寫下來,把提綱或劇本給我看。 從報紙頭條中找素材。 我作創意,然後找人來弄故事結構,寫劇本,最後大家一起修改,再由我拍出來。 每一場戲,我希望都能夠有懸念。必須讓觀眾始終感覺到,馬上就有什麼事情要發生了。 我深深著迷於亡命天涯或是處於社會邊緣的局外人、叛逆者或者是反英雄形象。 將恐怖和恐懼結合,是一條成功的方程式。「笑果」與恐懼是可以放在一起去的。 如果觀眾已認同這個人物的話,他們會說:去走廊那頭看看,究竟是什麼,但同時他們又會說,「不不,不能再往前走了,快轉身,離開屋子」。就這樣,他一步步走過去,影片但緊張情緒逐漸加強。 恐怖可以是對某種孩提時代甚至嬰兒期便具有、但卻被長期壓抑的畏懼心情的某種再現。它可以是一個夢,也可以是某種禁忌。這種畏懼心情,長期以就被封鎖在潛意識中。我們可以將整棟屋子看作是女人的身體,走廊就是她的陰道。你越深入一個青春期男孩的第一次性經驗。這些都是互相矛盾的強烈需求,對於性的慾望,難以克制的吸引力,但對於未知事物和

《西歐戲劇理論》:了解戲劇的運作原理

《西歐戲劇理論》 作者: Allardyce Nicoll 翻譯:徐士瑚 出版: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5 “戲劇”到底是什麼?這個劇本沒有戲劇性?又意味著什麼?如果悲劇會讓人感到悲傷為何我們還是喜歡看?難道只要情節都是苦大仇深,就可以寫出傑出的悲劇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找到這本《西歐戲劇理論》。這本書討論了戲劇的歷史、類型,也談及戲劇如何會對觀眾產生影響作了深入的介紹。這些內容對於一部影視作品的開發提出很多可能性,對非戲劇專業人員,也提供了很清楚的解釋。 1. 嚴肅劇高貴的代表是“悲劇”,相對高度比較低的是“情節劇”。過去悲劇多寫崇高的人物,例如帝王將相與帝國毀滅。 2. 歡樂劇高貴的代表是“喜劇”,相對比較低級的是“鬧劇”。過往喜劇則多寫出身卑微的人,可以是社會的中層,城鄉的普通人。鬧劇是填滿低級幽默與過火戲謔。 3. 喜劇與悲劇之所以比鬧劇與情節劇高級,在於他們能給與給觀眾內在的感染力。 4. 悲劇與喜劇之間的區隔是什麼:每一種劇在觀眾心靈上所產生的效果,也就是留給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另一種區別是,刻畫人物過程中的洞察力和啓示力,或者,至少是某些表面事件更為深刻的東西,也就是內置的感染力。 5. 古代戲劇與近代戲劇的特徵是內在性( inwardness ):通過更深刻的內在心理剖析(即心理狀態的,而並非限於展示客觀情境)的感染力; 6. 戲劇衝突:所有戲劇基本上都產生於衝突。衝突是一切戲劇的主要力量,外在衝突在戲劇中是最感染人的因素;內在衝突則給與喜劇與悲劇以莊嚴並使其特徵顯著。只有劇本把外在衝突與內在衝突結合在一起時,它才會在舞台上與文學領域中獲得成功。在悲劇中,總是有形力量之間的衝突,或精神力量的衝突,或兩者兼有之。喜劇的內在衝突不像悲劇的內在衝突那樣容易展開,而且很少為人發現。內在衝突不再是力量與力量之間的衝突,甚至於也不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衝突,而是情緒與情緒之間的衝突,思想與思想之間的衝突。 7. 悲劇的真正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感動我們,並強烈地喚起我們每一個人的激情。為此目的,悲劇的主題本身必須是非常淒慘、非常沈痛 … 以致立刻喚起我們對某種情緒。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人的“憐憫與恐懼”。悲劇廣泛的主題中包含著各種情緒(憤怒、憎恨、徒勞感、不公正感)遠比催人淚下的感傷劇所提供的情緒更豐富、更深刻、也更強烈。

《思考的要訣》

作者:松浦彌太郎 翻譯:洪逸慧 出版:天下雜誌, 2012 思考術 所謂 “ 工作 ” 是打造自己的模式,讓自己每一天都能以高品質、樂在其中、不勉強地持續下去。 思考的前提是:重視自己的生活,珍惜每一天。 思考,是自行創造出什麼;而知識,則是一股腦兒地蒐集他人的產出。 以 “ 書寫 ” 將思考化作可看見的視覺形象(寫在紙面上。且走路時也帶著紙筆) 思考的重點:追求讓工作影響所及的 “ 人 ” 。感到幸福的創意。人在喜歡什麼的時候,便會支付金錢。例如開心、享受、有趣、好吃。當感覺喜悅、認為與幸福連結的時候,人們會在這件事情發現價值,並針對這項價值予以付費。 再如何幼稚、拙劣,都要相信自己的原創創意。不與人共享未完成品,當作自己的原則。 一般所說的報告基礎,是 5W1H ,但是在工作上如果能再加個 How much ,成為 5W2H 的話會更合適。以接近完美的企劃書為基礎進行討論。 不如好好地做好眼前的事情,隨順命運的安排比較容易成功。 培養想像力 鍛鍊想像力的方法很多,但有個原則,那就是不灌輸任何知識。不要在已知當中去尋找答案,而是要發揮想像力,從未知中創造出答案。 想像力在人際關係上也非常重要,反覆思考對方現在在想什麼、感覺到什麼,並期望自己經常加以應對。 透過觀察鍛鍊想像力,常想 “ 接下來會怎麼樣? ” 的習慣,想像力就會變得很豐富。 唯有經過徹底的想像,才能學會創造。 imagination 的盡頭,才會有 creation 試著逆向思考:去想像最正面的說明,以及最負面的說明。或去想像 “ 用最少的語言,在數秒內說明 ” ,當然如果要以 “ 用盡所有語彙,花三小時的時間仔細說明 ” 。也可以站在頭號敵人的立場思考。 溝通的方式 以 “ 总是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 ,来控制情绪。不忘感谢,正是变身幸福的重要方法。如果你真的想成功,就万万不能以不安和恐懼,引發他人的共鳴。必須要給人, “ 和他一起工作,一定會成功 ” 的感覺。 如果對方沒有準備好要 “ 傾聽意見 ” ,則發出什麼樣的意見都不會有幫助的 拜託他人事情都時候,必須確實傳達 “ 我需要你 ” 的感覺,並徹底地讓對方知道。必須告訴他 “ 你的價

《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

作者:松浦彌太郎 翻譯:賴庭筠 出版:原點出版, 2011 工作不是個人的樂趣,而是自己與社會互動的活動。自己所擁有的某些東西能帶給他人幸福。 規律的生活比什麼都重要。擁有自己的規矩,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管理的基本是 “ 自我管理 ” 。 你的工作是什麼:第一工作是健康管理、第二是享受生活、第三是工作。像保養名貴小提琴般珍惜身體,讓自己隨時都很敏銳,就會無法聽見直覺的聲音。 與人接觸互動,有三件事絕對有用:笑臉相迎、打招呼、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 工作遇到困難時,至少自己要先思考,徹底思索,找出幾個可能的解決方式。 工作要有明確的責任歸屬,大家才會仔細討論所有工作的細節。領導明確告訴屬下:這是你的工作。 將忙碌分解成一張一張可以看見的卡片(寫上日期),進而避免讓自己陷入驚慌的狀態。當案子一結束,就會把他們都丟掉。 領導交辦的事務,自己需要決定完工期限,並告知領導。若領導希望提早完成,則可以反饋: “ 因為我手邊還有其他的工作,按照優先順序來看,這份工作一定要 XX 時間後完成 ” 。主管反而認為這位屬下對自己的工作掌握很清楚,而且可以做出有效率的判斷,很有責任感。 開會時,也可以刻意透過去洗手間等方式讓大腦休息一下。 不要被電腦牽著鼻子走的第一步,就是要改掉不自覺打開電腦的習慣。 缺乏勇氣的人無法完成夢想 設計自己的職涯: 只要我們有抱有享受過程的態度,不管最後成功與否,都能在過程中有所發現與學習。 對建構職涯來說, “ 挑戰 ” 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挑戰需要有自高處一躍而下的勇氣。也就是成功、失敗的機率各半,甚至失敗的可能性來得更高一些。當我們一躍而下時,會需要可靠的跳板:學習與思索。 不貪心讓職涯更美好。例如擔任編輯時,希望讀者接受到所有的內容,但很有可能讀者感受不到。一旦貪心,就無法讓人了解自己真正想說的話,真正想傳達的東西。 縱使情況再糟,只要偏離自己的理念,就要甘於承受損失,修正方向。工作或許有需要妥協的情況,但理念時絕對不能妥協的。儘管結果再怎麼好,只要企劃本身偏離理念,與那項目有關的每一個人都會後悔。(這對一個影視項目開發管理十分重要,在前期開發時需要充分討論項目開發的核心理念) 投資自己,為自己存入肉眼看不見的豐富,才是金錢的

《流媒體時代:新媒體與娛樂行業的未來》

作者: Rahul Telang & Michael D. Smith 翻譯:魯冬旭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2019 新的技術同時使得更高程度的個性化和訂制化成為可能,並向消費者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和更多的便利。(例如徐皓峰導演的動作武俠電影) 很多公司佔據新市場的關鍵是它們能在很早的時候就敏銳地感知到機會的存在,並搶先使用雖然不完美但已經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技術搶佔市場。(例如唱片業的發展、低配版的電腦百科全書打敗大英百科全書) 過去大型唱片公司能夠保持壟斷的優勢主要在於:一是很好地管理和控制了向市場投放新產品的成本和風險,二是牢牢地控制住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 長尾效應: 電影在付費有線電視窗口上映,數據與 DVD 銷售結構產生戲劇性的變化:消費者的興趣開始從熱門影片轉向非熱門影片。影片在收費有線電視頻道中播出的第一個月內,非熱門影片的銷量上升到總體銷量到 65% (而在一個月之前,只佔到 52% ) 網購書籍的消費者對冷門的書籍具有很強烈的興趣。 數字發行 當唱片公司以數字單曲的形式發售音樂作品的時候,唱片公司的利潤和歌手的利潤都提高了。 推遲數字產品的發行時間對提高物理性產品的銷量幾乎沒有任何貢獻。 關於營銷: 當消費者缺乏關於產品的獨立信息的時候,人們常常選擇從眾消費,即購買哪些別人也在購買的產品。這種行為被社會學家稱作羊群行為。研究顯示不管人為地增加或減少一部電影的點贊次數,後續觀眾的消費和評價行為都會很快使該電影回到原先的排位。同時,著名電影恢復原先的排位的速度比非著名電影恢復原先的排位的速度更快。簡而言之,研究結果顯示,當消費者可以獲取關於產品的外界信息時,消費者的羊群效應會減少。這在網絡的世界更容易體現。 關於媒體經營 過往獲取價值的過程主要依賴於篩選(即決定哪些產品將被推向市場)能力和控制(對宣傳和發行這些產品所必須的稀缺資源的控制)能力兩項。在長尾商業模式下的兩個因素是客戶選擇(通過建立一個綜合的平台,讓消費者可以在豐富的產喔中自行選擇)和滿意度(通過數據、推薦引擎以及客戶評價來幫助消費者中極為豐富的選擇中發現他們想要的產品)。在新的商業模式中,企業需要競爭的稀缺資源是消費者的注意力以及對消費者偏好的了解,而這與傳統的商業模式中的情況具有本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