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9的文章

《大小說家如何唬了你?一句話就拐走大腦的情節製作術》

作者: Lisa Cron 翻譯:陳榮彬 出版:大寫 推薦指數:四顆星 / 滿分五顆星 一則故事如果想抓住讀者的心,就必須時時滿足他們天生就懷抱的種種期望。 把自己當成讀者或者看電影的觀眾,用真誠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故事。重點在於找出故事的問題點。 Ch1: 如何抓住讀者的心? 如何抓住讀者的心?從第一句話開始,讀者就已經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了。不只要寫出正在發生的事,還要讓讀者能夠預期後續的發展。 故事是什麼?我們會看到 “ 某人 ” 想要達成一個後來才發現很困難的 “ 目標 ” ,在過程當中他會受到 “ 某些事件 ” 影響,並因而 “ 有所改變 ” 。 故事的重點在於 人們有那些改變 ,而非世界的變遷。只有當情節讓我們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時,故事才吸引人。 我們希望故事的第一句話就能夠讓我們意識到某個改變即將發生,而且這改變不見得是一種改善。 第一頁需要交代:這是誰的故事?當下發生的這事件是什麼?(主角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什麼東西即將不保?(故事的衝突,與主角追尋的目標有關係的衝突) Ch2: 如何把火力集中在重點上? 把 主角內心的問題(致命缺陷) 、 故事的主題 與 情節 串在一起,可以讓故事不失焦。沒有焦點,讀者就無法判斷故事中所有元素的意義。故事的重點不在於主角有沒有達到目的,是在他為了達到這目的而必須克服心理障礙的內在歷程。情節的每一轉折都能迫使主角去面對自己內心的問題。 故事的焦點告訴讀者,讓他們得以詮釋一件件接踵而來的事件,預期故事的走向。 何謂主題?可以被濃縮成以下兩點 關於 “ 身為人類該遵守什麼行為準則 ” 的這個問題,故事提供了什麼解答? 從故事可以看出人類如何面對他們無法控制的情況? 主題不能直截了當地把它說出,而是要用暗示的。透過故事來呈現主題,而不是用主題來講述你的故事。 如何找到能夠定義故事的主題,這個主題是否能夠把故事的其他主題結合在一起? 作家通常需要停下來思考自己要傳達的訊息為何,還有故事的重點是什麼 。這是很關鍵的,因為讀者打開書本的那一秒開始,大腦的下意識層次就已經想知道這本書是否能夠讓他們的生活好過一點、把失去看得更透徹一點、或多一點識人之明。可以自問:我希望讀者在放下書

《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

作者:外山滋比古 翻譯:韋杰岱 出版:究竟: 2009 作者提出無法獨立思考者,會被電腦所取代。而我們的教育體制偏向填鴨式教育,讓人容易記憶與歸納,但要開創式思維時就顯得不足。 早餐前的時間很寶貴,頭腦清晰,可以利用這段時間。 當我們有任何想法時,必須要靜靜放置一段時間,讓想法熟成、放空、沈澱。 專心研究某一主題,事實上有時反而效果不彰。這給項目開發帶來啟發,製片人要同時開發多個項目,不要只陷入其中一個。 核心精神是要調酒,不要混酒。在做研究時要獨創但不獨斷。可適度參照 A 、 C 、 D 各派學說,從中思考新的可能,那麼你的獨創性就能從一條細線,發展成粗壯的主幹。因為,每一種說法的出現,都帶有各自的必然性,全盤否認並不恰當。最好的方法是融合各派說法,再加上協調,取得折衷。在項目開發上,我們可以先參照同類型的電影,學習其中值得借鑑的想法。 編輯與作者的關係(策劃與編劇的關係) 編輯的價值在如何將他人的作品整編修潤的更完美,或是提案讓作家有個地方可以寫。編輯的角色,並不是要發揮自己的個性及才能,創作出豐富的內容,反而是要扼殺自己的喜好,站在中立的立場,擔任促成作者與讀者之間化學反應的必要催化者。編輯上二次性的創作,就是催化劑式的創作,抑制自己的主觀與個性,讓腦袋處於隨時可以產生化合作用的狀態。 絕對不要隨便批判他人的想法。對他人的想法也必須保持肯定的態度才行。我們必須結交會稱讚自己的朋友。就算是毫無根據的稱讚也會弄假成真。稱讚是最高等級的寒暄。在開項目會議時,必須以輕鬆有鼓勵及建設性的話語與團隊互動。 激盪出異想天開的火花。把腦中浮現的片段寫在卡片上,然後再依照自己覺得有趣的順序排列。這同樣利用在劇本的創造上。 資料管理 一旦收集的資料過多,整體的利用價值就會降低。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一定要謹慎的整理一番。換句話說,絕對不要堆積無用的垃圾。資料的遺忘也是一種整理,過多的資料容易神經衰弱。(這一建議讓我想到歷史研究者李敖整理資料的方式,一般他看到需要的材料與資訊,他會直接用一把剪刀把需要的資料剪下來,之後把這些斷簡殘篇放在一起。首先用剪的不需要再額外花時間謄寫,其次不需要的材料可以直接刪除) 收集知識時,系統性非常重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