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我每天只工作3小時:押井守的角色學》

作者:押井守 翻譯:謝承翰、高詹火山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別人沒問,自己就不要回答。人們對被問到對問題絕對不能說謊,但沒問到對問題也就沒有回答的義務。 在想辦法讓他人做事時,就需要給予其希望。因為如果不通過某種保證給予他人希望,對方就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命令做事。如同拿破崙所說:唯有幻想能帶動他人。 在開會時各方都沒有底,這時候誰先出聲就能掌握局面。 因為不管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全沒有風險。 唯有那些肯負起責任的人,才是在這件事情上真正有一決勝負過的人。 討論到電影《點石成金》:比利是將權力交給了主教練,但只是有限的權力。如此一來主教練就只能成為球隊總經理擺佈的傀儡。這讓我想到邵逸夫與鄒文懷直接的權力關係。 任命責任不甚明確的組織,不管是一家公司,還是一個國家,最後走向滅亡都是理所當然。 有時候也需要將完成電影視為終極目標。 如果不能搞明白各個方面的優先級,就沒辦法擔任一名稱職的導演。 中層管理人員最重要的技巧:讓下屬能將悶在心中的話講出來,對方就會感到神清氣爽,這樣就足夠了。 只要身為管理層,最為重要的就是能決定自己的優先級。擁有自身目標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名領導者。 當上司命令下屬時,自己就需要負起責任。當下屬接受命令後,也可以要求上司負責。 淘汰,這是身居高位者的責任。講人情事故的人可無法勝任導演。 若要使喚心中沒有目標的人,只要將目標給予他們就行了。 鈴木敏夫身為製片人,他的心目中並沒有 “ 作品 ” 這個目標。對他來說, “ 觀影人次 ” 才是具有絕對地位的目標,而作品好好則是放在第二順序。 身為中層管理人員,說 “ 我不喜歡命令人或強迫人 ” ,結果卻根本不給隊員其他選項。也就是說,他是在切斷隊員的後路後,才提出有所謂選擇的自由。 支配他人的訣竅就在於讓對方認為有選擇權。 如果沒有想要實現的目標做個明確的定義,就一定無法獲勝。我認為,當人們擁有兩個以上想要實現的目標的時候,就會無法獲勝。由於沒有自己的目標,因此當自己需要一決勝負時,絕對都無法獲勝。 所謂職人(編劇),或大多數技術人員,他們大多不看重所謂的上下關係,而只是看橫向關係。因此他們會看重夥伴、同業等同為職人

《大小說家如何唬了你?一句話就拐走大腦的情節製作術》

作者: Lisa Cron 翻譯:陳榮彬 出版:大寫 推薦指數:四顆星 / 滿分五顆星 一則故事如果想抓住讀者的心,就必須時時滿足他們天生就懷抱的種種期望。 把自己當成讀者或者看電影的觀眾,用真誠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故事。重點在於找出故事的問題點。 Ch1: 如何抓住讀者的心? 如何抓住讀者的心?從第一句話開始,讀者就已經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了。不只要寫出正在發生的事,還要讓讀者能夠預期後續的發展。 故事是什麼?我們會看到 “ 某人 ” 想要達成一個後來才發現很困難的 “ 目標 ” ,在過程當中他會受到 “ 某些事件 ” 影響,並因而 “ 有所改變 ” 。 故事的重點在於 人們有那些改變 ,而非世界的變遷。只有當情節讓我們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時,故事才吸引人。 我們希望故事的第一句話就能夠讓我們意識到某個改變即將發生,而且這改變不見得是一種改善。 第一頁需要交代:這是誰的故事?當下發生的這事件是什麼?(主角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什麼東西即將不保?(故事的衝突,與主角追尋的目標有關係的衝突) Ch2: 如何把火力集中在重點上? 把 主角內心的問題(致命缺陷) 、 故事的主題 與 情節 串在一起,可以讓故事不失焦。沒有焦點,讀者就無法判斷故事中所有元素的意義。故事的重點不在於主角有沒有達到目的,是在他為了達到這目的而必須克服心理障礙的內在歷程。情節的每一轉折都能迫使主角去面對自己內心的問題。 故事的焦點告訴讀者,讓他們得以詮釋一件件接踵而來的事件,預期故事的走向。 何謂主題?可以被濃縮成以下兩點 關於 “ 身為人類該遵守什麼行為準則 ” 的這個問題,故事提供了什麼解答? 從故事可以看出人類如何面對他們無法控制的情況? 主題不能直截了當地把它說出,而是要用暗示的。透過故事來呈現主題,而不是用主題來講述你的故事。 如何找到能夠定義故事的主題,這個主題是否能夠把故事的其他主題結合在一起? 作家通常需要停下來思考自己要傳達的訊息為何,還有故事的重點是什麼 。這是很關鍵的,因為讀者打開書本的那一秒開始,大腦的下意識層次就已經想知道這本書是否能夠讓他們的生活好過一點、把失去看得更透徹一點、或多一點識人之明。可以自問:我希望讀者在放下書

《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

作者:外山滋比古 翻譯:韋杰岱 出版:究竟: 2009 作者提出無法獨立思考者,會被電腦所取代。而我們的教育體制偏向填鴨式教育,讓人容易記憶與歸納,但要開創式思維時就顯得不足。 早餐前的時間很寶貴,頭腦清晰,可以利用這段時間。 當我們有任何想法時,必須要靜靜放置一段時間,讓想法熟成、放空、沈澱。 專心研究某一主題,事實上有時反而效果不彰。這給項目開發帶來啟發,製片人要同時開發多個項目,不要只陷入其中一個。 核心精神是要調酒,不要混酒。在做研究時要獨創但不獨斷。可適度參照 A 、 C 、 D 各派學說,從中思考新的可能,那麼你的獨創性就能從一條細線,發展成粗壯的主幹。因為,每一種說法的出現,都帶有各自的必然性,全盤否認並不恰當。最好的方法是融合各派說法,再加上協調,取得折衷。在項目開發上,我們可以先參照同類型的電影,學習其中值得借鑑的想法。 編輯與作者的關係(策劃與編劇的關係) 編輯的價值在如何將他人的作品整編修潤的更完美,或是提案讓作家有個地方可以寫。編輯的角色,並不是要發揮自己的個性及才能,創作出豐富的內容,反而是要扼殺自己的喜好,站在中立的立場,擔任促成作者與讀者之間化學反應的必要催化者。編輯上二次性的創作,就是催化劑式的創作,抑制自己的主觀與個性,讓腦袋處於隨時可以產生化合作用的狀態。 絕對不要隨便批判他人的想法。對他人的想法也必須保持肯定的態度才行。我們必須結交會稱讚自己的朋友。就算是毫無根據的稱讚也會弄假成真。稱讚是最高等級的寒暄。在開項目會議時,必須以輕鬆有鼓勵及建設性的話語與團隊互動。 激盪出異想天開的火花。把腦中浮現的片段寫在卡片上,然後再依照自己覺得有趣的順序排列。這同樣利用在劇本的創造上。 資料管理 一旦收集的資料過多,整體的利用價值就會降低。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一定要謹慎的整理一番。換句話說,絕對不要堆積無用的垃圾。資料的遺忘也是一種整理,過多的資料容易神經衰弱。(這一建議讓我想到歷史研究者李敖整理資料的方式,一般他看到需要的材料與資訊,他會直接用一把剪刀把需要的資料剪下來,之後把這些斷簡殘篇放在一起。首先用剪的不需要再額外花時間謄寫,其次不需要的材料可以直接刪除) 收集知識時,系統性非常重要。劃

好故事的秘密:懸念

最近在北京上了 USC 南加大電影學院 Irving Belateche 教授的編劇課程,提及劇作與說故事的技巧,獲得許多啟發在此分享,而本文主要提及的就是 “ 懸念 ” 。首先,需要定義 “ 懸念 ” 是什麼,懸念就是:下一步會是什麼?也就是觀眾會想知道, What happens next 。當然編劇需要提出清晰的問題,答案自己也要很清楚,若是自己都不清楚則無法製造懸念,故事就不會精彩。整個故事一直重複問題與答案。觀眾也需要清楚了解故事的背景,需要有具體的結果(是否會達到目標),懸念才會有力。 此外, “ 懸念 ” 與 “ 懸疑 ” 兩者是不同的,對觀眾造成的吸引力也有強弱差別。懸念是能帶給觀眾情緒,它是關注未來的事情,是否會發生,因此觀眾的期待感強烈。例如:希區柯克提出的 “ 桌下的炸彈 ” 概念:炸彈被放在桌下,而兩位不知情的人,在桌旁談天,觀眾就會期待炸彈是否會爆炸、何時爆炸等;另一例子是電影《無恥混蛋》的猶太人躲在屋底下的地板,她是否會被納粹軍官發現。而懸疑則強調理智,關注過去或現在發生的事情。如同麥基(Robert McKee)所說:懸疑結合好奇心與關切,觀眾和角色知道同樣的事。觀眾期待感較懸念弱。例如偵探調查兇手是誰。總之懸念的寫作要求比懸疑更高。 但也可以在懸念故事裡加入部分的懸疑。 《無恥混蛋》地板下的秘密 以下是其他製造懸念的技巧。 “ 預告 ” 是強而有力的懸念。在電影裡的體現就是做計畫、準備比賽、計畫約會等,例如《回到未來》裡博士,利用模型來解釋閃電與汽車之家的關係。預告如同廣告一般,但導出結局的過程具有不確定性,但具體結果編劇需要很清楚。 “ 準備 ” 也是一種製造懸念的方式。如果沒有準備的戲,觀眾不會想看到結局。準備的戲甚至大於結局揭曉的力量。 “ 意圖 ” ( intent )可以製造懸念。例如直接宣布角色的意圖。例如 I will be back ! The offer that you cannot refuse. “ 警告 ” :禁止做某些事情。例如《 Paranormal activity 》經典的台詞 “Don’t invite it ( demon ) in” 。 “ 下命令 ” 、 “ 絕對詞 ” :人物很堅定的說,用最高級的表達。例如她是我遇到過最完美的女人。這是

《改編之道:將事實與虛構故事改編成電影》

作者:Linda Seger 翻譯:葉婉智 出版:五南,2019 電影有很大一部分是改編自小說、書籍、新聞等各種來源,但如何要把這些素材,改成電影的語言是一大學問。這是一本好萊塢專業的劇本醫生所撰寫的關於電影改編的書籍,內容觸及更多的是劇作開發的思路,非常具有價值。 Ch5 找出故事 一個良好的電影故事具有 “ 方向 ” ( direction ),以大多數場景促進行動,一路發展下去,直到劇情高潮( climax )。這些動態讓觀眾持續參與其中,期待看到接下來發生的事。 一個良好的電影故事也具有 “ 維度性 ” ( dimensionality )。故事感動觀眾,同時也彰顯角色並發展主題。 故事是一連串的事件或事變,有開場、中場和結尾(三幕式結構)。 改編者有四重工作要做:辨識、評估故事線,且若有必要,則需添加或創造故事線。 許多故事是關於有待解決的問題或議題。找出故事線,包括提出問題,而這些問題要稍微不同於目標導向故事所問的問題。在讀過素材後,要問 “ 有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在問題解決時,即出現結局)、 “ 為了解決問題,角色做了什麼? ” (故事中場)、 “ 這個問題在何時變得顯而易見? ” (故事開場) 協助自己找出故事開頭。要問 “ 我的角色何時開始這項旅程?動機是什麼?是否有某些發生,迫使這個角色開始這項轉變? ” 如果角色深受喜歡,旅程故事可能非常讓人滿意,因為可以清楚看到角色如何發展,以及轉化如何發生。 找出 “ 敘事弧 ” ( story arc )或 “ 戲劇弧 ” ( dramatic arc )與故事主軸( story spine ):例如羅斯想炸毀這艘船,在末尾,她確實做了這件事。一個敘事弧有 “ 動態 ” 和 “ 方向 ” ,且可以開始形成一條故事線。 動態來自何處,可以看故事的結尾。 好的敘述弧有內含強烈的角色 “ 意向性 ” ( intentionality ):意向性就是這個角色想要什麼。有強烈慾望的角色通常會採取強大行動,滿足慾望。 找出故事的 “ 場景段落 ” ( scene sequence ):基於相同概念的一系列場景,具有清楚的開場、中場和結尾,且有一條漸趨升高的戲劇線。每一個場景都鋪有下一個場景都伏筆

關於閱讀與學習的一些思考

《有效的閱讀》 作者:清水幾太郎 譯者:何乃英 出版:錦繡出版, 1994 想要閱讀各式各樣的書,並將其內容保存下來,則應當用以書籍為中心的客觀主義態度記好筆記,在此期間對於某個問題產生特別的興趣,從而走上用以自己為中心的主觀主義態度記好筆記的道路。這是讀書的成長過程,筆記的成長過程,讀者的成長過程。(類似學位論文的文獻探討,根據主題收集到各家之言,再透過自己的話語,表達出作者的觀點,這才是深入了解)。 所謂讀書,乃是 “ 乘坐 ” 這個 “ 觀念的急流 ” 。(這意味著閱讀時,不需要字字斟酌。) 《越讀者》(增訂版) 作者:郝明義 出版:大塊文化, 2017 思考最重要的是 “ 懷疑 ” 。所以, “ 我思故我在 ” 裡的 “ 思 ” ,不是別的,是 “ 懷疑 ” 。 怎樣算是讀懂一本書:就是我們自己能不能講得出這些事情,還可以寫出來。 用一兩句話來說明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 我們體悟到什麼啟發; 從這些啟發,接下來想繼續追蹤了解的是什麼; 講得出來什麼地方看不明白; 講得出來不同作者的那些地方,並可以指出他講得還不夠的有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