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


作者:松浦彌太郎
翻譯:賴庭筠
出版:原點出版,2011

工作不是個人的樂趣,而是自己與社會互動的活動。自己所擁有的某些東西能帶給他人幸福。

規律的生活比什麼都重要。擁有自己的規矩,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管理的基本是自我管理

你的工作是什麼:第一工作是健康管理、第二是享受生活、第三是工作。像保養名貴小提琴般珍惜身體,讓自己隨時都很敏銳,就會無法聽見直覺的聲音。

與人接觸互動,有三件事絕對有用:笑臉相迎、打招呼、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

工作遇到困難時,至少自己要先思考,徹底思索,找出幾個可能的解決方式。

工作要有明確的責任歸屬,大家才會仔細討論所有工作的細節。領導明確告訴屬下:這是你的工作。

將忙碌分解成一張一張可以看見的卡片(寫上日期),進而避免讓自己陷入驚慌的狀態。當案子一結束,就會把他們都丟掉。

領導交辦的事務,自己需要決定完工期限,並告知領導。若領導希望提早完成,則可以反饋:因為我手邊還有其他的工作,按照優先順序來看,這份工作一定要XX時間後完成。主管反而認為這位屬下對自己的工作掌握很清楚,而且可以做出有效率的判斷,很有責任感。

開會時,也可以刻意透過去洗手間等方式讓大腦休息一下。

不要被電腦牽著鼻子走的第一步,就是要改掉不自覺打開電腦的習慣。

缺乏勇氣的人無法完成夢想

設計自己的職涯:
  1. 只要我們有抱有享受過程的態度,不管最後成功與否,都能在過程中有所發現與學習。
  2. 對建構職涯來說,挑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挑戰需要有自高處一躍而下的勇氣。也就是成功、失敗的機率各半,甚至失敗的可能性來得更高一些。當我們一躍而下時,會需要可靠的跳板:學習與思索。
  3. 不貪心讓職涯更美好。例如擔任編輯時,希望讀者接受到所有的內容,但很有可能讀者感受不到。一旦貪心,就無法讓人了解自己真正想說的話,真正想傳達的東西。
  4. 縱使情況再糟,只要偏離自己的理念,就要甘於承受損失,修正方向。工作或許有需要妥協的情況,但理念時絕對不能妥協的。儘管結果再怎麼好,只要企劃本身偏離理念,與那項目有關的每一個人都會後悔。(這對一個影視項目開發管理十分重要,在前期開發時需要充分討論項目開發的核心理念)
  5. 投資自己,為自己存入肉眼看不見的豐富,才是金錢的正確使用方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

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

找到一篇多年前收集到的文章,為電視劇《包青天》之鍘美案編劇蔡文傑所寫,題目是“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這篇文章收錄在2005年10月10-12日在韓國舉辦的TV Drama Writers Conference of East Asia, 2nd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Form里,活動邀請亞洲頂級編劇分享心得。 我在其中讀到兩點很有意義作分享。 蔡先生總結過往電視劇在中國社會的功能角色是“寓教於樂”。意思是將教育功能放在戲劇里面,戲好不好看無所謂,但教育功能不能沒有,歌功頌德不能沒有,而且必須謹守報喜不報憂的原則。而這對電視劇的功能定位卻傷害華文電視劇的娛樂性,雖然這是作者對當時台灣電視環境的感悟,但放在當前的中國大陸何嘗不是呢?另外,台灣創作者雖然不需要再面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但整體產業環境的蕭條與人才的流失,同樣對影視行業造成傷害。作為華語影視工作者的一員,我們也只能積極面對這些環境的挑戰,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 其次作者提出《包青天》成功的原因:給予編劇更多的創作自主權。他表示自己在《包青天》里爭取到相當的授權。“製作單位允許我在這部連續劇中可以自由發揮我的創作理念。這一個突破,這使得後來參與這部戲的編劇們在他們的創作領域中都能夠獲得相當的空間,得以自由的揮灑他們的編劇理念。”這也是我過去在從事製片人工作時會面對的問題,到底製片方、投資方對與劇本有多大的介入程度,這中間的平衡要如何拿捏?這可能要包含編劇對劇本的方向與創作信心是否足夠有關。總之製片人與編劇、導演的合作關係,永遠是一門藝術。

遙想"那些年"

剛看完今2011年台灣影壇的黑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女孩》,重新喚起青春的熱情。雖然在編導與製作上有一些小瑕疵,仍然不能掩蓋這部真摯的作品。影片內的故事與對白,某些層面幾乎是自己高中生活的翻版,使我產生很大的共鳴。這也是電影敘事最有魔力的地方,它讓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因此也能貼近角色的喜怒哀樂。 我覺得影片最不同之處在於,導演/編劇九把刀對於故事的執著。他不把原著賣給其他的人,而是自己親手操刀,他所投入的精力是別人難以超越的,因為這是他的故事、他的青春。這樣的精神在商業化的電影圈是難能可貴的。對於故事的執著不代表創作者因該抗拒任何外部的意見與修改,因為九把刀是在暢銷小說的基礎下進行改編,他已能抓到觀眾要的是甚麼。 在九把刀的故事裡,對於長在台灣的孩子而言引發很大的共鳴。聯考壓力、友誼、兩性、甚至AV文化都讓我們心有戚戚焉。雖然有些橋段很戲劇化,但某種程度卻很寫實,例如對於未來的徬徨、兩性間的曖昧、成長的歷程。對我自己而言,從以前被人說過於幼稚到現在被人說太成熟,成熟到連朋友都向我抱怨,讓我去重新思考一些生命的議題。我必須要說,要像主角柯騰一樣保持"幼稚"在這個變形的社會下,已經非常的困難。但我相信這些赤子之心仍然保持在每個人心中,只是它要在特定的時空下才會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