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流媒體時代:新媒體與娛樂行業的未來》


作者:Rahul Telang & Michael D. Smith
翻譯:魯冬旭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2019

新的技術同時使得更高程度的個性化和訂制化成為可能,並向消費者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和更多的便利。(例如徐皓峰導演的動作武俠電影)

很多公司佔據新市場的關鍵是它們能在很早的時候就敏銳地感知到機會的存在,並搶先使用雖然不完美但已經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技術搶佔市場。(例如唱片業的發展、低配版的電腦百科全書打敗大英百科全書)

過去大型唱片公司能夠保持壟斷的優勢主要在於:一是很好地管理和控制了向市場投放新產品的成本和風險,二是牢牢地控制住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

長尾效應:
  • 電影在付費有線電視窗口上映,數據與DVD銷售結構產生戲劇性的變化:消費者的興趣開始從熱門影片轉向非熱門影片。影片在收費有線電視頻道中播出的第一個月內,非熱門影片的銷量上升到總體銷量到65%(而在一個月之前,只佔到52%
  • 網購書籍的消費者對冷門的書籍具有很強烈的興趣。

數字發行
  • 當唱片公司以數字單曲的形式發售音樂作品的時候,唱片公司的利潤和歌手的利潤都提高了。
  • 推遲數字產品的發行時間對提高物理性產品的銷量幾乎沒有任何貢獻。

關於營銷:
當消費者缺乏關於產品的獨立信息的時候,人們常常選擇從眾消費,即購買哪些別人也在購買的產品。這種行為被社會學家稱作羊群行為。研究顯示不管人為地增加或減少一部電影的點贊次數,後續觀眾的消費和評價行為都會很快使該電影回到原先的排位。同時,著名電影恢復原先的排位的速度比非著名電影恢復原先的排位的速度更快。簡而言之,研究結果顯示,當消費者可以獲取關於產品的外界信息時,消費者的羊群效應會減少。這在網絡的世界更容易體現。

關於媒體經營
過往獲取價值的過程主要依賴於篩選(即決定哪些產品將被推向市場)能力和控制(對宣傳和發行這些產品所必須的稀缺資源的控制)能力兩項。在長尾商業模式下的兩個因素是客戶選擇(通過建立一個綜合的平台,讓消費者可以在豐富的產喔中自行選擇)和滿意度(通過數據、推薦引擎以及客戶評價來幫助消費者中極為豐富的選擇中發現他們想要的產品)。在新的商業模式中,企業需要競爭的稀缺資源是消費者的注意力以及對消費者偏好的了解,而這與傳統的商業模式中的情況具有本質的區別。

通過對消費者數據實施嚴格的控制,這些大型網絡平台不僅用這些數據來評估原創影視劇的市場潛力,還利用自身與觀眾直接接觸的渠道進行高針對性的、以用戶偏好為基礎的市場營銷活動。Netflix針對《紙牌屋》針對不同消費群體製作了9個不同版本的預告片,其中一款預告片時以凱文史貝西為宣傳重點,另一款預告則是主打該劇的女性角色(受眾是愛看由女性角色主導的劇集的觀眾群),還有一款預告片主要強調大衛芬奇的導演風格。

假如說你手上有一部影視劇,80%的觀眾認為這部劇不錯,他們可能願意收看這部劇,但這些人中並沒有人認為這是一部特別好的影視劇。然後,你手上還有另一部劇,雖然只有30%的觀眾喜歡這部劇,但這30%的觀眾中,每一人都極度熱愛這部劇,而且絕對會一集不落全部看完。那麼,在一個按需點播的平台上,第二部劇才是更有價值的

數據與創作
這個劇真的有很大的成功潛力,所有優秀影視劇所需要的元素這個劇都有了,我們會在這部劇投入大量的資金。

關於盜版對產業的傷害
盜版的錄像帶盛行對印度電影的發行數量與質量(IMDB評分)雙雙下滑。

研究NBC節目停止在iTunes發行後,觀眾沒有轉去Hulu或亞馬遜等其他合法渠道,而是大批地轉向了盜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

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

找到一篇多年前收集到的文章,為電視劇《包青天》之鍘美案編劇蔡文傑所寫,題目是“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這篇文章收錄在2005年10月10-12日在韓國舉辦的TV Drama Writers Conference of East Asia, 2nd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Form里,活動邀請亞洲頂級編劇分享心得。 我在其中讀到兩點很有意義作分享。 蔡先生總結過往電視劇在中國社會的功能角色是“寓教於樂”。意思是將教育功能放在戲劇里面,戲好不好看無所謂,但教育功能不能沒有,歌功頌德不能沒有,而且必須謹守報喜不報憂的原則。而這對電視劇的功能定位卻傷害華文電視劇的娛樂性,雖然這是作者對當時台灣電視環境的感悟,但放在當前的中國大陸何嘗不是呢?另外,台灣創作者雖然不需要再面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但整體產業環境的蕭條與人才的流失,同樣對影視行業造成傷害。作為華語影視工作者的一員,我們也只能積極面對這些環境的挑戰,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 其次作者提出《包青天》成功的原因:給予編劇更多的創作自主權。他表示自己在《包青天》里爭取到相當的授權。“製作單位允許我在這部連續劇中可以自由發揮我的創作理念。這一個突破,這使得後來參與這部戲的編劇們在他們的創作領域中都能夠獲得相當的空間,得以自由的揮灑他們的編劇理念。”這也是我過去在從事製片人工作時會面對的問題,到底製片方、投資方對與劇本有多大的介入程度,這中間的平衡要如何拿捏?這可能要包含編劇對劇本的方向與創作信心是否足夠有關。總之製片人與編劇、導演的合作關係,永遠是一門藝術。

遙想"那些年"

剛看完今2011年台灣影壇的黑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女孩》,重新喚起青春的熱情。雖然在編導與製作上有一些小瑕疵,仍然不能掩蓋這部真摯的作品。影片內的故事與對白,某些層面幾乎是自己高中生活的翻版,使我產生很大的共鳴。這也是電影敘事最有魔力的地方,它讓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因此也能貼近角色的喜怒哀樂。 我覺得影片最不同之處在於,導演/編劇九把刀對於故事的執著。他不把原著賣給其他的人,而是自己親手操刀,他所投入的精力是別人難以超越的,因為這是他的故事、他的青春。這樣的精神在商業化的電影圈是難能可貴的。對於故事的執著不代表創作者因該抗拒任何外部的意見與修改,因為九把刀是在暢銷小說的基礎下進行改編,他已能抓到觀眾要的是甚麼。 在九把刀的故事裡,對於長在台灣的孩子而言引發很大的共鳴。聯考壓力、友誼、兩性、甚至AV文化都讓我們心有戚戚焉。雖然有些橋段很戲劇化,但某種程度卻很寫實,例如對於未來的徬徨、兩性間的曖昧、成長的歷程。對我自己而言,從以前被人說過於幼稚到現在被人說太成熟,成熟到連朋友都向我抱怨,讓我去重新思考一些生命的議題。我必須要說,要像主角柯騰一樣保持"幼稚"在這個變形的社會下,已經非常的困難。但我相信這些赤子之心仍然保持在每個人心中,只是它要在特定的時空下才會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