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讓角色活起來!最強漫畫故事講座

讓角色活起來!最強漫畫故事講座》


作者:田中裕久
翻譯:陳美瑛
出版:商周出版,2016


所謂“引誘”指的是“吸引讀者的要素”

把故事分割成為五個部分:不要依序寫出故事大綱,而是從腦中確定的故事開始寫起,並以條例方式書寫。思考要把故事分配到筆記中五部分的那部分。故事分成幾個段落,要想到每個段落的故事情節。如果段落缺少情節,就要補強整個故事不足或鬆散的地方。

移情的作用其實在中場就分出勝負。如果讀者在劇情高潮之前,沒有產生移情作用的話,那無論作者再怎麼努力,讀者也不會對主角的熱情產生共鳴。

若想讓讀者對主角產生移情作用,最重要的就是仔細描寫主角等角色的情感變化。

中場的任務有
  1. 進一步挖掘開場中介紹的主角性格(透過事件呈現主角的性格、以前談過的戀愛、俏皮的一面、意想不到的弱點、一頭裁進興趣的事物的樣子。自閉、兒時創傷)
  2. 與讀者共享作者的嗜好、美感、世界觀,想描述的事物,讓讀者也跟著喜歡
  3. 使用道具或關鍵字,讓故事產生連結。 

高潮分為夢想型與激勵型。前者觀眾看到情節時,腦中會浮現憧憬,“好羨慕”、“如果這也發生在我身上就好了”等想法;後者是讓觀眾獲得勇氣、得到激勵的情節,透過主角所說得話、主角的發現與覺醒等間接激勵讀者。

分割
部分
任務
開場
介紹主角或故事發生的舞台設定
中場
深入說明主角,展開故事情節
中場
更進一步讓讀者深入看到作品的世界
高潮
故事最精彩的部分。
完結篇
最後加上故事回味

以主角為核心,描述主角與配角們之間的往來對應等等,本書稱作“內部結構”。若做不好,就無法塑造出堅守信念的角色,或是合情合理的戲劇內容。

讓主角“成長”,並讓讀者產生移情作用,主角需要經歷“察覺”、“領悟”、“成長”。最重要的關鍵是讓主角產生某種“領悟”,並且巧妙地安排這樣的情節。也可以描寫角色的“變化”過程。
道具的作用:
  1. 為了引發特殊功能或特殊能力
  2. 象徵主角的內心
  3. 為了連結故事中的每個角色



要在故事大綱中來往瀏覽,不斷思考哪裡跟哪裡是否可以附件什麼上去。這時的參考指標就是“道具”、“關鍵字”、“台詞”、“主題”。最開始寫故事大綱時,主角偶然說出的台詞,是否能夠在故事的後半從新提起?故事後半終於出現的主題,是否在開場前就先給予暗示?能不能用什麼象徵性的道具來貫穿故事主軸?諸如此類,作者都要集中精神不斷思考。發展故事情節時,如果善加利用這四項指標,通常都會找到故事的關聯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韓國導演/編劇:吳勝旭的創作分享

《無賴漢》(2015)電影海報。 吳勝旭電影作品:《八月照相館》(編劇)、《無賴漢》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身為編劇與導演的他,還是要面臨說服大公司投資電影的事宜,許多故事甚至開發超過 15 年。而他的前幾部作品,都是先從確認了男主演才開始的。 他也從過去失敗的例子中,發現電影劇本最好從一位核心人物展開。 針對電影《無賴漢》的創作發想是,他在思考酒店裡的小姐(媽媽桑)人老珠黃後會如何。另外他也發現,黑幫裡的陽剛性的男子,在遇到這些具有江湖氣息的媽媽桑時,竟然會對這些女性產生些微的尊敬以及愧疚感。 在寫作《無賴漢》劇本時,他是先想到結尾,一個女人跑去跟男人擁抱,但事實上女人拿著一把刀捅在男人身上。 至於吳導演的劇本創作,十分重視田野調查,例如對生活的觀察、人物的採訪、文獻的調查等等,他曾為了寫關於黑幫的故事,而去擔任大哥旁的小弟一個月的時間,但他也提及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果有人學習他的做法需要很謹慎。另外,為獲得創作靈感,他常跟美術指導一同去勘景,實際到場景裡走位,去感受角色的感覺。他必須經過很仔細的蒐集資料後,才能寫本子。關於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要如何篩選,他認為有用的資料必須要與故事主題有關。 吳導演的劇本以細膩著稱,他舉《無賴漢》裡的兩場戲為例,他曾觀察到媽媽桑手臂上有香煙燙傷到疤痕,因此他會請訪問對方,這其中的緣由。其次是,他曾在全是男人的餐廳裡,看到一位穿著傳統韓服的酒店從業人員,在發送宣傳品,他認為這是很有故事性的。曾經投資方希望剪掉這場戲,但是導演還是堅持留下。導演認為這些細節,尤其是藏在人性陰影裡或內心深處的東西是非常迷人的。最後將這些細節寫進劇本裡,讓電影更加豐富。 吳導演說在寫劇本上,他曾向李滄東導演學習,尤其是他在特定場景裡,寫與人物之間的關係。例如,一位婦女在街上請求丈夫別離開,婦女追到連鞋子都跑掉了。 關於劇本創作上,他還是會在心中透過三幕劇的結構來寫,他也會透過很多好的橋段來豐富三幕劇的故事。甚至他也會對三幕劇結構進行創新,例如在第三幕後面,再加上一幕。他認為三幕結尾後,人物的情感才開始延展開來。 在人物刻畫上,他的風格是留有很多的想像空間,因為導演認為人性本來就是難以捉摸的,這是他對人的看法。 雖然《無賴漢》看似為一部警匪黑幫片,但他認為類型只是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

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

找到一篇多年前收集到的文章,為電視劇《包青天》之鍘美案編劇蔡文傑所寫,題目是“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這篇文章收錄在2005年10月10-12日在韓國舉辦的TV Drama Writers Conference of East Asia, 2nd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Form里,活動邀請亞洲頂級編劇分享心得。 我在其中讀到兩點很有意義作分享。 蔡先生總結過往電視劇在中國社會的功能角色是“寓教於樂”。意思是將教育功能放在戲劇里面,戲好不好看無所謂,但教育功能不能沒有,歌功頌德不能沒有,而且必須謹守報喜不報憂的原則。而這對電視劇的功能定位卻傷害華文電視劇的娛樂性,雖然這是作者對當時台灣電視環境的感悟,但放在當前的中國大陸何嘗不是呢?另外,台灣創作者雖然不需要再面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但整體產業環境的蕭條與人才的流失,同樣對影視行業造成傷害。作為華語影視工作者的一員,我們也只能積極面對這些環境的挑戰,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 其次作者提出《包青天》成功的原因:給予編劇更多的創作自主權。他表示自己在《包青天》里爭取到相當的授權。“製作單位允許我在這部連續劇中可以自由發揮我的創作理念。這一個突破,這使得後來參與這部戲的編劇們在他們的創作領域中都能夠獲得相當的空間,得以自由的揮灑他們的編劇理念。”這也是我過去在從事製片人工作時會面對的問題,到底製片方、投資方對與劇本有多大的介入程度,這中間的平衡要如何拿捏?這可能要包含編劇對劇本的方向與創作信心是否足夠有關。總之製片人與編劇、導演的合作關係,永遠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