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漫畫編劇特訓班:設定、劇情、角色、插曲一本就通!》




作者:田中裕久
出版:商周出版:2011

本書提及我很重視的企劃環節,如何企劃?企劃是什麼?日本漫畫之所以繁花盛放,企劃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功能。從漫畫的企劃,是否可以從中借鑑到電影與電視劇的項目開放?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找出答案吧!




何謂企劃

企劃指的是推行、實行新事項而建立之計劃。商品企劃的工作包含:

1.   針對市場、客戶需求、公司本身狀況、其他公司動向等要素進行分析、調查
2.   接著開始鎖定客戶群(類型、對象年齡層/性別等),思考這項商品的獨特的賣點
3.   最後建立包括口味、名稱、包裝等商品規格,以及價格、流通、促銷方法等在內的,能夠吸引客人購買的商業策略

漫畫的企劃同樣是按照上述步驟
1.   首先要掌握自己想畫的內容、讀者希望看到的內容,以及相關的限制條件(頁數、時間)
2.   設定好作品的對象、賣點及主旨
3.   最後則是提出作品的構想,整理出大致設定、大綱等。

創意工具:善用曼陀羅圖(如下)。
位於核心的是問題,四周是問題的可能的創意答案

8. 未亡人
1. 巨大的麵包工廠
2. 巨大的骨牌會場
7. 聲音
位於學校地下的是什麼?
3.私房錢
6. 溫泉
5. 王國
4. 跳床


打造魅力的角色

想要創造出具有魅力的角色時,需要有足以相襯的精彩插曲!

創造角色時,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答案就是,讓角色擁有信念。重要的角色,通常都會在各自的故事中,遭遇到似乎有可能動搖其信念的深刻問題。不過,正因為他們抱有堅定的信念,才能發揮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突破各種危機。信念不但是促成角色採取行動的原動力,同時也是他們所能發揮的力量之根源。

角色大致上可分成兩類:會迷惘的角色;不會迷惘的角色。後者,並非是要創造一個完美、沒有缺點的角色。其實正好相反,這類角色的缺點可說是越多越好。如果能巧妙地表現其缺點,相信必然能夠讓他們成為吸引讀者的角色。角色為捍衛自身信念而努力奮鬥的模樣,相信必然能夠帶給讀者感動。

魅力角色所具備的特質:一般人沒有的特殊才能、能力;經過簡化的幼稚、稚氣。若是能夠巧妙地創造出如實際年齡與精神年齡的落差。

思考角色時的問題:
  1. 請寫出角色的信念
  2. 請寫出角色的出身
  3. 簡單寫出角色的個性
  4. 簡單寫出角色的重要經歷
  5. 角色認為自己的賣點在哪裡?
  6. 對角色來說,最有價值(最為重視)的事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韓國導演/編劇:吳勝旭的創作分享

《無賴漢》(2015)電影海報。 吳勝旭電影作品:《八月照相館》(編劇)、《無賴漢》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身為編劇與導演的他,還是要面臨說服大公司投資電影的事宜,許多故事甚至開發超過 15 年。而他的前幾部作品,都是先從確認了男主演才開始的。 他也從過去失敗的例子中,發現電影劇本最好從一位核心人物展開。 針對電影《無賴漢》的創作發想是,他在思考酒店裡的小姐(媽媽桑)人老珠黃後會如何。另外他也發現,黑幫裡的陽剛性的男子,在遇到這些具有江湖氣息的媽媽桑時,竟然會對這些女性產生些微的尊敬以及愧疚感。 在寫作《無賴漢》劇本時,他是先想到結尾,一個女人跑去跟男人擁抱,但事實上女人拿著一把刀捅在男人身上。 至於吳導演的劇本創作,十分重視田野調查,例如對生活的觀察、人物的採訪、文獻的調查等等,他曾為了寫關於黑幫的故事,而去擔任大哥旁的小弟一個月的時間,但他也提及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果有人學習他的做法需要很謹慎。另外,為獲得創作靈感,他常跟美術指導一同去勘景,實際到場景裡走位,去感受角色的感覺。他必須經過很仔細的蒐集資料後,才能寫本子。關於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要如何篩選,他認為有用的資料必須要與故事主題有關。 吳導演的劇本以細膩著稱,他舉《無賴漢》裡的兩場戲為例,他曾觀察到媽媽桑手臂上有香煙燙傷到疤痕,因此他會請訪問對方,這其中的緣由。其次是,他曾在全是男人的餐廳裡,看到一位穿著傳統韓服的酒店從業人員,在發送宣傳品,他認為這是很有故事性的。曾經投資方希望剪掉這場戲,但是導演還是堅持留下。導演認為這些細節,尤其是藏在人性陰影裡或內心深處的東西是非常迷人的。最後將這些細節寫進劇本裡,讓電影更加豐富。 吳導演說在寫劇本上,他曾向李滄東導演學習,尤其是他在特定場景裡,寫與人物之間的關係。例如,一位婦女在街上請求丈夫別離開,婦女追到連鞋子都跑掉了。 關於劇本創作上,他還是會在心中透過三幕劇的結構來寫,他也會透過很多好的橋段來豐富三幕劇的故事。甚至他也會對三幕劇結構進行創新,例如在第三幕後面,再加上一幕。他認為三幕結尾後,人物的情感才開始延展開來。 在人物刻畫上,他的風格是留有很多的想像空間,因為導演認為人性本來就是難以捉摸的,這是他對人的看法。 雖然《無賴漢》看似為一部警匪黑幫片,但他認為類型只是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

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

找到一篇多年前收集到的文章,為電視劇《包青天》之鍘美案編劇蔡文傑所寫,題目是“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這篇文章收錄在2005年10月10-12日在韓國舉辦的TV Drama Writers Conference of East Asia, 2nd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Form里,活動邀請亞洲頂級編劇分享心得。 我在其中讀到兩點很有意義作分享。 蔡先生總結過往電視劇在中國社會的功能角色是“寓教於樂”。意思是將教育功能放在戲劇里面,戲好不好看無所謂,但教育功能不能沒有,歌功頌德不能沒有,而且必須謹守報喜不報憂的原則。而這對電視劇的功能定位卻傷害華文電視劇的娛樂性,雖然這是作者對當時台灣電視環境的感悟,但放在當前的中國大陸何嘗不是呢?另外,台灣創作者雖然不需要再面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但整體產業環境的蕭條與人才的流失,同樣對影視行業造成傷害。作為華語影視工作者的一員,我們也只能積極面對這些環境的挑戰,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 其次作者提出《包青天》成功的原因:給予編劇更多的創作自主權。他表示自己在《包青天》里爭取到相當的授權。“製作單位允許我在這部連續劇中可以自由發揮我的創作理念。這一個突破,這使得後來參與這部戲的編劇們在他們的創作領域中都能夠獲得相當的空間,得以自由的揮灑他們的編劇理念。”這也是我過去在從事製片人工作時會面對的問題,到底製片方、投資方對與劇本有多大的介入程度,這中間的平衡要如何拿捏?這可能要包含編劇對劇本的方向與創作信心是否足夠有關。總之製片人與編劇、導演的合作關係,永遠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