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好故事的秘密:懸念



最近在北京上了USC南加大電影學院Irving Belateche教授的編劇課程,提及劇作與說故事的技巧,獲得許多啟發在此分享,而本文主要提及的就是懸念。首先,需要定義懸念是什麼,懸念就是:下一步會是什麼?也就是觀眾會想知道,What happens next。當然編劇需要提出清晰的問題,答案自己也要很清楚,若是自己都不清楚則無法製造懸念,故事就不會精彩。整個故事一直重複問題與答案。觀眾也需要清楚了解故事的背景,需要有具體的結果(是否會達到目標),懸念才會有力。

此外,懸念懸疑兩者是不同的,對觀眾造成的吸引力也有強弱差別。懸念是能帶給觀眾情緒,它是關注未來的事情,是否會發生,因此觀眾的期待感強烈。例如:希區柯克提出的桌下的炸彈概念:炸彈被放在桌下,而兩位不知情的人,在桌旁談天,觀眾就會期待炸彈是否會爆炸、何時爆炸等;另一例子是電影《無恥混蛋》的猶太人躲在屋底下的地板,她是否會被納粹軍官發現。而懸疑則強調理智,關注過去或現在發生的事情。如同麥基(Robert McKee)所說:懸疑結合好奇心與關切,觀眾和角色知道同樣的事。觀眾期待感較懸念弱。例如偵探調查兇手是誰。總之懸念的寫作要求比懸疑更高。但也可以在懸念故事裡加入部分的懸疑。


《無恥混蛋》地板下的秘密

以下是其他製造懸念的技巧。預告是強而有力的懸念。在電影裡的體現就是做計畫、準備比賽、計畫約會等,例如《回到未來》裡博士,利用模型來解釋閃電與汽車之家的關係。預告如同廣告一般,但導出結局的過程具有不確定性,但具體結果編劇需要很清楚。準備也是一種製造懸念的方式。如果沒有準備的戲,觀眾不會想看到結局。準備的戲甚至大於結局揭曉的力量。意圖intent)可以製造懸念。例如直接宣布角色的意圖。例如I will be back The offer that you cannot refuse. “警告:禁止做某些事情。例如《Paranormal activity》經典的台詞“Don’t invite itdemon in”下命令絕對詞:人物很堅定的說,用最高級的表達。例如她是我遇到過最完美的女人。這是觀眾就會懷疑,女人有那麼完美嗎?時間鎖Time Lock):也就是截止日期。例如《回到未來》在週末晚上的時間必須趕上閃電,要不無法回到未來。


在劇本的開發與評估過程中,我發現故事必須先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其次才是故事本身。而懸念就是抓住人們短暫注意力的工具,很多劇本的故事設定甚至連懸念都沒有,或者懸念設置不夠強烈,因此讓人無法繼續閱讀劇本。有了開頭的懸念後,其他的故事設計與敘事技巧才有發揮的空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

遙想"那些年"

剛看完今2011年台灣影壇的黑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女孩》,重新喚起青春的熱情。雖然在編導與製作上有一些小瑕疵,仍然不能掩蓋這部真摯的作品。影片內的故事與對白,某些層面幾乎是自己高中生活的翻版,使我產生很大的共鳴。這也是電影敘事最有魔力的地方,它讓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因此也能貼近角色的喜怒哀樂。 我覺得影片最不同之處在於,導演/編劇九把刀對於故事的執著。他不把原著賣給其他的人,而是自己親手操刀,他所投入的精力是別人難以超越的,因為這是他的故事、他的青春。這樣的精神在商業化的電影圈是難能可貴的。對於故事的執著不代表創作者因該抗拒任何外部的意見與修改,因為九把刀是在暢銷小說的基礎下進行改編,他已能抓到觀眾要的是甚麼。 在九把刀的故事裡,對於長在台灣的孩子而言引發很大的共鳴。聯考壓力、友誼、兩性、甚至AV文化都讓我們心有戚戚焉。雖然有些橋段很戲劇化,但某種程度卻很寫實,例如對於未來的徬徨、兩性間的曖昧、成長的歷程。對我自己而言,從以前被人說過於幼稚到現在被人說太成熟,成熟到連朋友都向我抱怨,讓我去重新思考一些生命的議題。我必須要說,要像主角柯騰一樣保持"幼稚"在這個變形的社會下,已經非常的困難。但我相信這些赤子之心仍然保持在每個人心中,只是它要在特定的時空下才會顯現出來。

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

找到一篇多年前收集到的文章,為電視劇《包青天》之鍘美案編劇蔡文傑所寫,題目是“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這篇文章收錄在2005年10月10-12日在韓國舉辦的TV Drama Writers Conference of East Asia, 2nd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Form里,活動邀請亞洲頂級編劇分享心得。 我在其中讀到兩點很有意義作分享。 蔡先生總結過往電視劇在中國社會的功能角色是“寓教於樂”。意思是將教育功能放在戲劇里面,戲好不好看無所謂,但教育功能不能沒有,歌功頌德不能沒有,而且必須謹守報喜不報憂的原則。而這對電視劇的功能定位卻傷害華文電視劇的娛樂性,雖然這是作者對當時台灣電視環境的感悟,但放在當前的中國大陸何嘗不是呢?另外,台灣創作者雖然不需要再面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但整體產業環境的蕭條與人才的流失,同樣對影視行業造成傷害。作為華語影視工作者的一員,我們也只能積極面對這些環境的挑戰,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 其次作者提出《包青天》成功的原因:給予編劇更多的創作自主權。他表示自己在《包青天》里爭取到相當的授權。“製作單位允許我在這部連續劇中可以自由發揮我的創作理念。這一個突破,這使得後來參與這部戲的編劇們在他們的創作領域中都能夠獲得相當的空間,得以自由的揮灑他們的編劇理念。”這也是我過去在從事製片人工作時會面對的問題,到底製片方、投資方對與劇本有多大的介入程度,這中間的平衡要如何拿捏?這可能要包含編劇對劇本的方向與創作信心是否足夠有關。總之製片人與編劇、導演的合作關係,永遠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