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nda Seger
翻譯:葉婉智
出版:五南,2019
電影有很大一部分是改編自小說、書籍、新聞等各種來源,但如何要把這些素材,改成電影的語言是一大學問。這是一本好萊塢專業的劇本醫生所撰寫的關於電影改編的書籍,內容觸及更多的是劇作開發的思路,非常具有價值。
Ch5 找出故事
一個良好的電影故事具有“方向”(direction),以大多數場景促進行動,一路發展下去,直到劇情高潮(climax)。這些動態讓觀眾持續參與其中,期待看到接下來發生的事。
一個良好的電影故事也具有“維度性”(dimensionality)。故事感動觀眾,同時也彰顯角色並發展主題。
故事是一連串的事件或事變,有開場、中場和結尾(三幕式結構)。
改編者有四重工作要做:辨識、評估故事線,且若有必要,則需添加或創造故事線。
許多故事是關於有待解決的問題或議題。找出故事線,包括提出問題,而這些問題要稍微不同於目標導向故事所問的問題。在讀過素材後,要問“有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在問題解決時,即出現結局)、“為了解決問題,角色做了什麼?”(故事中場)、“這個問題在何時變得顯而易見?”(故事開場)
協助自己找出故事開頭。要問“我的角色何時開始這項旅程?動機是什麼?是否有某些發生,迫使這個角色開始這項轉變?”
如果角色深受喜歡,旅程故事可能非常讓人滿意,因為可以清楚看到角色如何發展,以及轉化如何發生。
找出“敘事弧”(story arc)或“戲劇弧”(dramatic arc)與故事主軸(story spine):例如羅斯想炸毀這艘船,在末尾,她確實做了這件事。一個敘事弧有“動態”和“方向”,且可以開始形成一條故事線。
動態來自何處,可以看故事的結尾。
好的敘述弧有內含強烈的角色“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向性就是這個角色想要什麼。有強烈慾望的角色通常會採取強大行動,滿足慾望。
找出故事的“場景段落”(scene sequence):基於相同概念的一系列場景,具有清楚的開場、中場和結尾,且有一條漸趨升高的戲劇線。每一個場景都鋪有下一個場景都伏筆,都暗指下一場戲。一個場景段落必須夠長,用來創造一條漸趨升高的戲劇線,但同時也要夠短,才可以維持觀眾注意力。一般來說,場景段落通常占了劇本大約3-7頁。
A故事是一種可以賦予電影動態和方向的故事線,而支線(B故事)給予維度性(亦即:擴展幅員)。A故事線不一定占用電影大多數時間,卻需要貫穿劇本,通篇呈現出來。
評估一個作品是否容易改編:找到戲劇弧、場景段落和三幕式結構,即是良好指標。
Ch6 挑选角色
故事的讲述者,他们談論主要角色,但自己也是行動裡的重要參與者。例如《原野奇俠》、《飛躍杜鵑窩》。如此故事才容易被觀眾所接受。
一個角色可能符合多項功能,但如果有任何角色沒有符合至少其中一項,則須考慮裁減這個角色。如果有好幾個角色都具有同樣功能,可能就得合併這項角色。
- 說故事的功能:主角、對立角色、催化劑角色。催化劑角色所那些做出決定、增添資訊或與主角產生衝突的人。
- 協助彰顯主要角色:這功能是由“愛的元素”,亦稱所愛對象,和“知己角色”來實行,這些是必要的角色,可讓主要角色更有人際關係。這些角色也可以彰顯主要角色其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 談論、彰顯或體現主題
- 添加色彩與質地
戲劇張力的角色:與人產生衝突的人物。如果衝突只存在於一個人的內心,而非存在於兩人或多人之間,進行改編時就會產生問題,因為電影很難演出內心衝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