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業績學: 做個餵球投手!



《業績學》Go-Givers Sell More
作者:Bob Burg & John David Mann 譯者:林宜萱
出版社:高寶書版,2011

前言:關於銷售的真相

  • 銷售其實是在瞭解人們想要做什麼,並幫助他們完成。
  • 銷售是一種給予:給予時間、注意力、諮詢、教育、同理心、以及價值。
  • 由「增加價值」開始買賣雙方的關係,並且將此視為整個銷售的首要目標。
  • 銷售不僅是好好的把產品介紹給客戶,而是把焦點方在客戶身上,瞭解客戶的需求,這需要問出好問題。
  • 銷售的真相是,關鍵不在於你的產品,也不在你的身上,而是在客戶。如何讓客戶的生活更豐富、強化、帶來更多價值、讓他們更快樂。


成功的五大法則
價值法則:你真正的價值決定於,你所能付出的價值,而不是你所獲取的報酬。
報酬法則:你的收入決定於,你替多少人服務與服務的滿意度。
影響法則:你的影響力決定於,是否充分將別人的利益擺第一。
真實法則:你必須拿出最有價值的禮物,那就是你。
接受法則:有效的給予秘訣在於,保持樂意接受。


1.       價值法則

  • 創造價值層面聚焦以下五項:卓越、一致性、關注、同理心、以及感激。創造價值的過程為,協助人們得到他們需要、想要的東西。因此,創造價值的關鍵是要接觸人們生活。
  • 在人際互動經濟學裡,你給予的知識越多,擁有的就越多。把感激、肯定、智慧、關注、關懷放在自己身上不會產生利息,反而枯萎。
  • 我們不能強迫別人購買訂單。我們相信,只要先為他人提供價值,金錢自然隨之而來。不能將這個因果關係顛倒過來。
  • 利己與利他是根本不衝突的。當我們為他人帶來價值的同時,自己也會跟著受惠,如潮汐一般。

2.       報酬法則

  • 你的報酬與你所影響的人數成正比。你的工作有大一部分是要持續找到更多人會面。重點並不在於銷售最多的產品,也不是將產品銷售給最多的人,重點在於生活:盡可能接觸最多人的生活。要在業務上表現卓越,真的需要的是一種想要瞭解人們的慾望,以及與人們自在相處的能力。
  •  親善感Rapport(指和諧、融洽):親善的本直是找出共同經驗。建立親善的方式為FORM,分別代表家庭Family、職業Occupation、消遣Recreation、訊息Message。業務有關的核心技能是「認識人」,投入放鬆的對話、密切地傾聽對方,讓自己被他人真正感興趣所引導。

3.       影響法則

  • 影響力的力量與觸角決定你會接觸多少人,以及接觸的品質。影響力不是「讓別人做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情」的能力。真的影像力出現在「致力於協助他人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 真的影響力是來自聲譽。
  • 在業務上,推是告訴對方你有什麼?拉則是找出他們需要什麼?經由拉所創造的影響力才是無可限量的。 
  •  完美促銷詞令的祕密,就是不要做推銷。
  • 有效傾聽的最好方式就是問「好問題」,例如,你是怎麼進入這一行?你喜歡工作的哪一部分?你認為自己的公司最獨特的部份是什麼?剛入行的人,你會給他什麼樣的忠告?你從事的這一行中,最奇怪與最有趣的經驗是什麼?過去十年中,你覺得這行最大的改變是什麼?你對所屬產業未來的發展看法為?
  • 花時間與人們保持聯繫,是非常值得你投資的。
  • 你不能「創造一筆生意」,只有客戶可以。你唯一能做的是就是「創造價值」。
  • 做個餵球投手:做銷售不是要三振打者,而是要餵球給打者打全壘打。
  • 態度:我們不能控制客戶是否購買,但我們能控制自己的行動、話語、心中所抱持的想法。
  • 打擊競爭者是人們通常用來展現自信的方法之一。諷刺的是,這正好傳遞出相反的訊息。但如果你不但不打擊對手,反過來給對手高度的肯定,表示你真的非常有自信。而這樣的自信將會讓對方對你產生信心。

4.       真實法則

  • 與其嘗試離開舒適圈,或許你可以選擇待在自己的地方。只要做一點改變:將你的舒適圈往外拓展一點。擴大它,讓它大到足以融入其他的人。
  • 簡報不應該再繼續提供「資訊」,而是應該給予「意義」。
  • 成功的演講重點不在自己,而是台下的這群觀眾。將自己放在聽眾的角色設身處地思考,想像他們的恐懼、希望是什麼,提供什麼可以帶給他們最大的價值。這些人要什麼?他們是誰?他們在尋找什麼?為什麼要來這裡?我可以帶給他們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
  • 真實並不代表你不能運用預先規劃好的字句,只是代表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必須要將那些變成自己的,無論是在你心裡或腦海裡。
  • 保守的承諾,但超額的實踐,遠比任何銷售都來的好。卓越銷售的實踐:履行你的每一個承諾。
  • 溝通技巧的重點不在於你說了什麼,或者如何說,而是你對他人所說的聆聽能力有多好。
  • 處理反面問題:你不一定要和對方的意見一致,重點是你要與對方站在同一邊,而不是與他們打鬥或競爭。銷售並不是你對他人做某件事,而是你和他人一起完成。
  • 交談中,最有力的時點不在你滔滔不絕時出現,而是你停頓給對方空間的時刻。
  • 你與潛在客戶接觸時,最重要的話應該由他們來說,而不是你。

5.       接受法則

  • 對生活懷抱慷慨之心,世界總會出奇不意地為你帶來好運,而此經常隱藏在破舊、沾滿油漬的外衣裡。
  • 關於「接受」最大的挑戰在於,你要允許自己受傷。接納這些事實。
  • 人們會做他們自己要做的事,你所能做的,唯有尋求服務及創造價值的方式,以及建立信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梧桐樹後的老房子

上海 新華路   還沒來到上海之前聽說它是「東方巴黎」,卻對這個雅稱沒有概念,自己沒去過巴黎無從比較。在上海生活一年多,在這個城市巷弄內漫步,別有一番風情,路旁的梧桐樹、老洋房處處顯出上海的特色。不同於臺北,上海十分國際化,這乃是因為它曾是一個港口,過去又是西方列強的租界。上海的歷史感十分強烈,它與中國近代歷史息息相關,許多名人如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等、政治文化名人都聚集在上海灘,他們在上海改變中國的歷史。  上海 湖南路       我喜歡走在租界區的街道上,路旁的樹蔭透露出陽光,讓人很舒服,藏在圍牆內的老洋房很別緻,有時在開放的空間還可以走進去好好觀賞。門的造型、窗戶的裝飾、整體建築設計與人的生活結合的巧思,每每讓人驚艷。   我特別喜歡房子,可能是因為家裡作傢俱,從小又喜歡玩樂高積木,以及我喜歡擁有舒適的生活空間,因此對老洋房特別留意。隨著改革開放與上海的城市化,一些古老的建築也面臨拆除的面運,因此每當我看到眼前僅存的洋樓,都用欣賞古董的方式。    上海 武康路   我時常帶著相機,坐地鐵到上海大學圖書館站,從湖南路走到武康路、安福路一帶,一路上拍拍照,欣賞街景,走累了就到附近的咖啡店歇息,我很享受這種悠閒的漫步。每次經過歷史建築物時,我就會發揮「歷史學的想像」思考曾經發生在這裡的人和事,並用導演的手法把這些素材影像化,例如房子剛落成時是何等華麗、裡面住了誰、有多少愛恨情仇在這裡發生?當然我也希望作一些資料的蒐集與研究,做一次貼近史實的呈現,並能把這些故事留給後人,這是我的夢想。   上海 安福路     偶然間發現《梧桐樹後的老房子》(第二集),隨即愛不釋手,市面買不到,只好在舊書網站找,幸運的事買到一本未拆封的。這本書聚焦在徐匯區的「優良歷史建築」,包含私人洋房、公寓、政府機構。據說徐匯區是當時法租界最精華的地段,保護的也比較完整。本書是以個別建築物為單位,介紹它的建築風格、歷史、曾經的使用者、發生在裡面的趣聞等,搭配全景與特寫等照片。部分的建築物已經屬於私人使用,有些為公家單位,因此要一窺建築全貌,實屬不易,更顯得本書難能可貴。我想這是一本想要深度瞭解上海文化與建築美學不可或缺的小品。  

韓國導演/編劇:吳勝旭的創作分享

《無賴漢》(2015)電影海報。 吳勝旭電影作品:《八月照相館》(編劇)、《無賴漢》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身為編劇與導演的他,還是要面臨說服大公司投資電影的事宜,許多故事甚至開發超過 15 年。而他的前幾部作品,都是先從確認了男主演才開始的。 他也從過去失敗的例子中,發現電影劇本最好從一位核心人物展開。 針對電影《無賴漢》的創作發想是,他在思考酒店裡的小姐(媽媽桑)人老珠黃後會如何。另外他也發現,黑幫裡的陽剛性的男子,在遇到這些具有江湖氣息的媽媽桑時,竟然會對這些女性產生些微的尊敬以及愧疚感。 在寫作《無賴漢》劇本時,他是先想到結尾,一個女人跑去跟男人擁抱,但事實上女人拿著一把刀捅在男人身上。 至於吳導演的劇本創作,十分重視田野調查,例如對生活的觀察、人物的採訪、文獻的調查等等,他曾為了寫關於黑幫的故事,而去擔任大哥旁的小弟一個月的時間,但他也提及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果有人學習他的做法需要很謹慎。另外,為獲得創作靈感,他常跟美術指導一同去勘景,實際到場景裡走位,去感受角色的感覺。他必須經過很仔細的蒐集資料後,才能寫本子。關於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要如何篩選,他認為有用的資料必須要與故事主題有關。 吳導演的劇本以細膩著稱,他舉《無賴漢》裡的兩場戲為例,他曾觀察到媽媽桑手臂上有香煙燙傷到疤痕,因此他會請訪問對方,這其中的緣由。其次是,他曾在全是男人的餐廳裡,看到一位穿著傳統韓服的酒店從業人員,在發送宣傳品,他認為這是很有故事性的。曾經投資方希望剪掉這場戲,但是導演還是堅持留下。導演認為這些細節,尤其是藏在人性陰影裡或內心深處的東西是非常迷人的。最後將這些細節寫進劇本裡,讓電影更加豐富。 吳導演說在寫劇本上,他曾向李滄東導演學習,尤其是他在特定場景裡,寫與人物之間的關係。例如,一位婦女在街上請求丈夫別離開,婦女追到連鞋子都跑掉了。 關於劇本創作上,他還是會在心中透過三幕劇的結構來寫,他也會透過很多好的橋段來豐富三幕劇的故事。甚至他也會對三幕劇結構進行創新,例如在第三幕後面,再加上一幕。他認為三幕結尾後,人物的情感才開始延展開來。 在人物刻畫上,他的風格是留有很多的想像空間,因為導演認為人性本來就是難以捉摸的,這是他對人的看法。 雖然《無賴漢》看似為一部警匪黑幫片,但他認為類型只是

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

找到一篇多年前收集到的文章,為電視劇《包青天》之鍘美案編劇蔡文傑所寫,題目是“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這篇文章收錄在2005年10月10-12日在韓國舉辦的TV Drama Writers Conference of East Asia, 2nd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Form里,活動邀請亞洲頂級編劇分享心得。 我在其中讀到兩點很有意義作分享。 蔡先生總結過往電視劇在中國社會的功能角色是“寓教於樂”。意思是將教育功能放在戲劇里面,戲好不好看無所謂,但教育功能不能沒有,歌功頌德不能沒有,而且必須謹守報喜不報憂的原則。而這對電視劇的功能定位卻傷害華文電視劇的娛樂性,雖然這是作者對當時台灣電視環境的感悟,但放在當前的中國大陸何嘗不是呢?另外,台灣創作者雖然不需要再面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但整體產業環境的蕭條與人才的流失,同樣對影視行業造成傷害。作為華語影視工作者的一員,我們也只能積極面對這些環境的挑戰,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 其次作者提出《包青天》成功的原因:給予編劇更多的創作自主權。他表示自己在《包青天》里爭取到相當的授權。“製作單位允許我在這部連續劇中可以自由發揮我的創作理念。這一個突破,這使得後來參與這部戲的編劇們在他們的創作領域中都能夠獲得相當的空間,得以自由的揮灑他們的編劇理念。”這也是我過去在從事製片人工作時會面對的問題,到底製片方、投資方對與劇本有多大的介入程度,這中間的平衡要如何拿捏?這可能要包含編劇對劇本的方向與創作信心是否足夠有關。總之製片人與編劇、導演的合作關係,永遠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