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戰爭下的女明星:此生名為 李香蘭

《此生名為 李香蘭》 
作者:李香蘭(山口淑子) 譯者:程亮
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

會找這本書來看,主要是我對滿洲國的歷史與電影演員感興趣。李香蘭在中國電影的歷史上,算是一代女星,她出生與出道的地方是在歷史上惡名昭著的"滿洲國"與“滿映”(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她出道時卻被刻意包裝成中國人,拍攝宣傳大東亞共榮的國策電影。當在中國大受觀眾歡迎時,她卻不敢公佈自己日本人的身份,讓她充滿罪惡感。直到日本二戰戰敗後,為要逃離中國政府的“漢奸罪”制裁時,才公佈自己日本人的身分,讓中國粉絲震驚不已。她曾想自己公佈自己的真實身分,但在那個時代環境,身不由己。李香蘭的電影生涯,從“滿映”到上海的“中華電影”,最後也在日本東寶,香港邵氏等機構拍攝電影。但早年的經驗在她心裡留有陰影,讓她不論在臺上與台下一直在演戲。

在這本名為李香蘭自己撰寫的自傳裡,如同其他女演員的傳記一樣也提到自己的感情生活。我發現這些傾國傾城的女演員們,其實感情都並不順遂,不少有離婚,有些甚至了結自己的生命,而李香蘭也有一次失敗的婚姻。當然李香蘭對於自己的感情觀並沒有過多的敘述,書的內容還是比較多她對自己身為大時代的悲劇產物感到遺憾。書中另一悲劇人物是川島芳子:滿清末代格格投身日本,推動滿清復辟。川島與李香蘭的經歷產生共鳴,當然川島的結局則不如李香蘭幸運。


我讀這本書的第二目的是想瞭解,當時滿洲國的社會與生活,當時滿洲國的社會我們其實很難從當代的視角檢視,從其他的文章中瞭解到,當時的多種族多社會背景:漢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沙俄猶太人、日本人、英美人士等;以及當時社會治安緊張的氛圍。在自傳中,李香蘭也提及她曾經有位講著流利日語的猶太人同學:柳芭,是她兒時的少數知己,然而一天卻發現她家被日軍憲兵包圍搜查,人去樓空,最後才知道她們有著共產黨的身分。沒想到最後在二戰結束後,兩人又在上海重逢,而這次則救了李香蘭一命:柳芭轉送她的日籍戶籍資料,證明她日本人的身份,逃離戰犯的罪名。最感人的是,當兩人臉龐皺紋滿布時,又再度重逢,無限唏噓。兩人的情誼證明是一輩子的。

而當時的社會除了多種族社會外,社會治安十分不安全,所謂的匪幫,抗日軍,對非都市地區造成安全的威脅,李香蘭時常聽到火車受到土匪打劫。一次去北京找父親的過程中,在經過邊界地帶,遇到哨兵要求乘客把所有滿洲的貨幣交出來,她自己幸運地躲到廁所逃過一劫。

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加,越來對傳記感興趣,人生很短,每人的夢想與夢碎,原來人生都有不完美。這本自傳內容不長,但卻很緊湊,附件有李香蘭的電影作品,文中有很經典的照片,是很好的參考資料。還是覺得能用一本書,經歷一個人的一生,實在是很值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韓國導演/編劇:吳勝旭的創作分享

《無賴漢》(2015)電影海報。 吳勝旭電影作品:《八月照相館》(編劇)、《無賴漢》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身為編劇與導演的他,還是要面臨說服大公司投資電影的事宜,許多故事甚至開發超過 15 年。而他的前幾部作品,都是先從確認了男主演才開始的。 他也從過去失敗的例子中,發現電影劇本最好從一位核心人物展開。 針對電影《無賴漢》的創作發想是,他在思考酒店裡的小姐(媽媽桑)人老珠黃後會如何。另外他也發現,黑幫裡的陽剛性的男子,在遇到這些具有江湖氣息的媽媽桑時,竟然會對這些女性產生些微的尊敬以及愧疚感。 在寫作《無賴漢》劇本時,他是先想到結尾,一個女人跑去跟男人擁抱,但事實上女人拿著一把刀捅在男人身上。 至於吳導演的劇本創作,十分重視田野調查,例如對生活的觀察、人物的採訪、文獻的調查等等,他曾為了寫關於黑幫的故事,而去擔任大哥旁的小弟一個月的時間,但他也提及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果有人學習他的做法需要很謹慎。另外,為獲得創作靈感,他常跟美術指導一同去勘景,實際到場景裡走位,去感受角色的感覺。他必須經過很仔細的蒐集資料後,才能寫本子。關於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要如何篩選,他認為有用的資料必須要與故事主題有關。 吳導演的劇本以細膩著稱,他舉《無賴漢》裡的兩場戲為例,他曾觀察到媽媽桑手臂上有香煙燙傷到疤痕,因此他會請訪問對方,這其中的緣由。其次是,他曾在全是男人的餐廳裡,看到一位穿著傳統韓服的酒店從業人員,在發送宣傳品,他認為這是很有故事性的。曾經投資方希望剪掉這場戲,但是導演還是堅持留下。導演認為這些細節,尤其是藏在人性陰影裡或內心深處的東西是非常迷人的。最後將這些細節寫進劇本裡,讓電影更加豐富。 吳導演說在寫劇本上,他曾向李滄東導演學習,尤其是他在特定場景裡,寫與人物之間的關係。例如,一位婦女在街上請求丈夫別離開,婦女追到連鞋子都跑掉了。 關於劇本創作上,他還是會在心中透過三幕劇的結構來寫,他也會透過很多好的橋段來豐富三幕劇的故事。甚至他也會對三幕劇結構進行創新,例如在第三幕後面,再加上一幕。他認為三幕結尾後,人物的情感才開始延展開來。 在人物刻畫上,他的風格是留有很多的想像空間,因為導演認為人性本來就是難以捉摸的,這是他對人的看法。 雖然《無賴漢》看似為一部警匪黑幫片,但他認為類型只是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

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

找到一篇多年前收集到的文章,為電視劇《包青天》之鍘美案編劇蔡文傑所寫,題目是“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這篇文章收錄在2005年10月10-12日在韓國舉辦的TV Drama Writers Conference of East Asia, 2nd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Form里,活動邀請亞洲頂級編劇分享心得。 我在其中讀到兩點很有意義作分享。 蔡先生總結過往電視劇在中國社會的功能角色是“寓教於樂”。意思是將教育功能放在戲劇里面,戲好不好看無所謂,但教育功能不能沒有,歌功頌德不能沒有,而且必須謹守報喜不報憂的原則。而這對電視劇的功能定位卻傷害華文電視劇的娛樂性,雖然這是作者對當時台灣電視環境的感悟,但放在當前的中國大陸何嘗不是呢?另外,台灣創作者雖然不需要再面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但整體產業環境的蕭條與人才的流失,同樣對影視行業造成傷害。作為華語影視工作者的一員,我們也只能積極面對這些環境的挑戰,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 其次作者提出《包青天》成功的原因:給予編劇更多的創作自主權。他表示自己在《包青天》里爭取到相當的授權。“製作單位允許我在這部連續劇中可以自由發揮我的創作理念。這一個突破,這使得後來參與這部戲的編劇們在他們的創作領域中都能夠獲得相當的空間,得以自由的揮灑他們的編劇理念。”這也是我過去在從事製片人工作時會面對的問題,到底製片方、投資方對與劇本有多大的介入程度,這中間的平衡要如何拿捏?這可能要包含編劇對劇本的方向與創作信心是否足夠有關。總之製片人與編劇、導演的合作關係,永遠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