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多少才夠?重新定義你對財富的看法



《多少才夠?重新定義你對財富的看法》
作者:Arun Abey, Andrew Ford


紀律才是成功理財的根本法則

一,你真正的興趣是什麼?二,你擅長的是什麼?三,要如何才能取得足夠的錢。

最重要的是理清自己希望運用這筆錢到什麼目標。瞭解自己要什麼以及為什麼的感覺,走那條路讓自己快樂。

追求物欲就像是打毒品,當快感退去之後,下一次就需要提高劑量才能達到相同的快感。

荷蘭數學家Daniel Bernoulli說到,一件物品的價格,不能根據他的價格,而應該是根據他產生的效益。

大部分的金錢在維持健康、舒適的家居生活、休閒旅遊,外加做點生意。快樂與不快樂的有錢人兩者間真正的差別,在於快樂的有錢人把金錢當成達成目的的工具,落實價值觀的主力,而不會把金錢視為目的。

夠好就好者的情況正好相反,選擇“足夠好的”就會感到滿意,他們一旦找到能夠滿足目標的東西,就不會繼續尋找。

美好人生的核心就是正面思考

我們的神經細胞是設計用來對新事物做出反應,而不是了無新意的事物。對這一點認識不足人生就很危險,可能會放縱自己投入沒有愛情的性生活、酗酒、無節制的購物或嗑藥,以為靠增加活動的頻率就可以彌補逐漸失去而曾經擁有的心動感覺。

建構快樂之橋時,享受建構的過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不宜過度聚焦在成果。

富裕之後的責任: “富不過三代”告誡我們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要讓富裕剝奪下一代成就的機會,也不能低估那些從苦日子中學到堅毅和其他好習慣。

長期投資若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嚴守品質、價值、有效的分散、以及掌握時機。
品質:集中于優良具前景之標的。具有新概念的新公司及歷史悠久的公司都可能是有品質的公司。
價值:以合理價格購入並持有
分散:分散投資以增加機會與降低風險
時間:避免情緒化並且容許標的物有表現的時間。關心長期的趨勢。

務必採用定時定額的方式進行投資,不管市場發生什麼情況。

長期平均而言,股票市場的年均報酬率要比貨幣及債券市場多出5-7%

凡能嚴守紀律又有遠見的投資人,將受惠與其他投資人在市場震盪中所犯的錯誤。

研究發現:投資人厭惡虧損帶來的感覺竟然還大過虧損本身的害怕。凡事宣佈獲利大幅度衰退的公司,其股價往往下跌到不合理的價位。因為投資人反應過度,太急於出脫手中持股。

承擔投資風險包含了接受發生虧損以及經歷後悔的可能性。

雖然風險性資產的本質不會變,但只要延長投資時間就能減低風險。

為何追隨贏家的投資人最後都是輸家:投資人會避開下跌的股票或是基金(那些實際上是在打折的),搶進最近的價格(基金的話就是績效)上漲的標的物。

過去的報酬率不宜作為未來的參考。

投資自用住宅外的不動產,往往帶來比投資股市更高的風險與更低的報酬率。
商業週期和不動產價格的走勢不會完美地保持同步。有時候,當景氣停滯時,不動產市場開始進入追漲的榮景;或是當景氣復蘇,不動產市場卻經歷衰退期。人口結構及供需問題也是影響不動產價格的變數。不動產市場與股市一樣,是會迴圈轉變的。

不動產的風險會被低估,看似安全其實具危險性,因為它的價格經過人為的調整,鑒價不夠頻繁,與股票價格比起來不夠客觀,舊房子需要從新裝修的成本未計入。因此房價後續上漲的空間就被鎖住了。

在市中心大量開發高品質住宅是新的發展趨勢。

當任何資產在最近價格強勁升值才進場投資,很可能遭到套牢。判斷市場的兩大挑戰是什麼時候可以進場以及什麼時候可以退場。

心錨效應:例如建議零售伍拾元,實售三十元,省下二十元。容易誤判市場價格。

市場的特性:當他心情愉快的時候,就只看那些對事業經營有利的條件,此時市場因為怕你會買走他的股份,導致他無法獲得眼前的利潤,就會報出一個相當高的價格。當心情低落的時候,就只看到世上有各種麻煩,覺得事業經營一點願景也沒,此時他就會報出很低的價格,因為唯恐你會把你的股份賣給他。

巴菲特投資法,他們只碰自己瞭解的生意。另外,假如一家公司計算出的價值僅高於它的市價,他也不會購買,他相信安全空間是投資的基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

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

找到一篇多年前收集到的文章,為電視劇《包青天》之鍘美案編劇蔡文傑所寫,題目是“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這篇文章收錄在2005年10月10-12日在韓國舉辦的TV Drama Writers Conference of East Asia, 2nd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Form里,活動邀請亞洲頂級編劇分享心得。 我在其中讀到兩點很有意義作分享。 蔡先生總結過往電視劇在中國社會的功能角色是“寓教於樂”。意思是將教育功能放在戲劇里面,戲好不好看無所謂,但教育功能不能沒有,歌功頌德不能沒有,而且必須謹守報喜不報憂的原則。而這對電視劇的功能定位卻傷害華文電視劇的娛樂性,雖然這是作者對當時台灣電視環境的感悟,但放在當前的中國大陸何嘗不是呢?另外,台灣創作者雖然不需要再面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但整體產業環境的蕭條與人才的流失,同樣對影視行業造成傷害。作為華語影視工作者的一員,我們也只能積極面對這些環境的挑戰,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 其次作者提出《包青天》成功的原因:給予編劇更多的創作自主權。他表示自己在《包青天》里爭取到相當的授權。“製作單位允許我在這部連續劇中可以自由發揮我的創作理念。這一個突破,這使得後來參與這部戲的編劇們在他們的創作領域中都能夠獲得相當的空間,得以自由的揮灑他們的編劇理念。”這也是我過去在從事製片人工作時會面對的問題,到底製片方、投資方對與劇本有多大的介入程度,這中間的平衡要如何拿捏?這可能要包含編劇對劇本的方向與創作信心是否足夠有關。總之製片人與編劇、導演的合作關係,永遠是一門藝術。

遙想"那些年"

剛看完今2011年台灣影壇的黑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女孩》,重新喚起青春的熱情。雖然在編導與製作上有一些小瑕疵,仍然不能掩蓋這部真摯的作品。影片內的故事與對白,某些層面幾乎是自己高中生活的翻版,使我產生很大的共鳴。這也是電影敘事最有魔力的地方,它讓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因此也能貼近角色的喜怒哀樂。 我覺得影片最不同之處在於,導演/編劇九把刀對於故事的執著。他不把原著賣給其他的人,而是自己親手操刀,他所投入的精力是別人難以超越的,因為這是他的故事、他的青春。這樣的精神在商業化的電影圈是難能可貴的。對於故事的執著不代表創作者因該抗拒任何外部的意見與修改,因為九把刀是在暢銷小說的基礎下進行改編,他已能抓到觀眾要的是甚麼。 在九把刀的故事裡,對於長在台灣的孩子而言引發很大的共鳴。聯考壓力、友誼、兩性、甚至AV文化都讓我們心有戚戚焉。雖然有些橋段很戲劇化,但某種程度卻很寫實,例如對於未來的徬徨、兩性間的曖昧、成長的歷程。對我自己而言,從以前被人說過於幼稚到現在被人說太成熟,成熟到連朋友都向我抱怨,讓我去重新思考一些生命的議題。我必須要說,要像主角柯騰一樣保持"幼稚"在這個變形的社會下,已經非常的困難。但我相信這些赤子之心仍然保持在每個人心中,只是它要在特定的時空下才會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