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狗錢錢─破解成功與財富的密碼》





作者:Bodo Schafer
出版社:小狗電器公益印製
  
        如果有一天,一隻會說話的狗教你理財會如何?

這本書就是這樣的故事。本書是我購買吸塵器時,附在產品盒子內的贈閱書。隨意翻著,越看越有意思,幾天就把它讀完。雖然它是寫給小朋友的理財書籍,不過我也學到一些新的觀念。我想透過可愛的狗兒傳達理財知識,避免一般書籍專業又說教的感覺。我愛錢,很坦然的承認,但是真的能好好管理錢的人卻是很少。這本書用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與致富的原理,照著原理去做就會水到渠成,就像我們使用微波爐,知道如何啟動即可,不須要知道背後微波爐運作的原理。讓我們看一看作者的建議:

築夢踏實:

  • 確立目標:在大量的選擇中,要學會聚焦與特定的目標。
  • 如何去實現這些目標/夢想:首先將這些目標視覺化,也就是整理蒐集這些目標的照片,作成一本夢想相簿,並每天檢視這些照片、想像它成真,這會促使我們達到目標。另外為這些目標,設立專屬的儲蓄罐。
  • 我們不能說「我會試試看」,嘗試純粹是一種藉口,不能給自己留好退路,我們不能試驗,只能做或者不做。
  • 一個人之所以會成功,「自信程度」是最主要的關鍵。我們因該每天寫「成功日記」,也就是每天寫五項,自己的成果,不論大事或芝麻般的小事。
  • 要改變自己的未來,每天不間斷地去做對你未來有意義重大的事。一天花個10分鐘,這10分鐘會讓一切變得不同。改變未來,首先要改變自己。每天應該在固定的時間裡,寫成功日記與做改變未來的事。
  • 72小時規定:當你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必須要在72小時內完成它,否則可能永遠不會再做了。幸運只是充分準備加上努力工作的結果。
  •  最好想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然後再考慮怎麼用它來賺錢。一個人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能做的,知道的和擁有的東西上的那一天起,他的成功就已經拉開序幕。這也使一個人比其他人賺更多的錢。
  • 情況順利時,人人能掙的到錢。只有在逆境中,一切才見分曉。

金錢運作規則:

  • 我們的支出永遠是隨著我們的收入而增長的。
  • 盡可能以最低的金額償還貸款。因為分期付款越高,每月剩下的生活費月少,因此又重新貸款購物。
  • 欠債時遵守50/50原則:將生活支出外的50%費用儲蓄,50%用於還債。
  • 分配自己的收入:把50%的收入儲蓄,40%用於夢想儲蓄,10%用來零花。      
  • 錢只會留在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身邊,用非法手段獲取不義之財者,反而會比沒錢時更糟糕。
  • 投資基金時的注意事項

1.      基金應該至少有10年歷史。假如他在這麼長的時間內一直有豐厚的營利,那我們可以認為,他在未來也會運作良好
2.      應該選擇大型的跨國股票基金,這種基金在世界各地購買股票,以此分散風險,比較安全
3.      對基金的走勢圖進行比較。我們應該觀察在過去10年間哪些基金年中獲利最好。

  • 72除以投資的年收益率的百分比,得出的數字就是這筆錢翻一倍所要的年數。

克服內心的恐懼:

  • 最珍貴的禮物是我們自己爭取來的,克服丟面子的恐懼,世界大門會為你敞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會抑制住你的恐懼心理。閱讀自己的成功日記,也可以克服恐懼。當你朝著積極的目標去思考,就不會心生畏懼。
  • 如果你沒有做今天這件事,你就永遠不會知道,給自己一些壓力後,你能做到什麼。一個人覺得自豪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做起來最艱難的事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

遙想"那些年"

剛看完今2011年台灣影壇的黑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女孩》,重新喚起青春的熱情。雖然在編導與製作上有一些小瑕疵,仍然不能掩蓋這部真摯的作品。影片內的故事與對白,某些層面幾乎是自己高中生活的翻版,使我產生很大的共鳴。這也是電影敘事最有魔力的地方,它讓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因此也能貼近角色的喜怒哀樂。 我覺得影片最不同之處在於,導演/編劇九把刀對於故事的執著。他不把原著賣給其他的人,而是自己親手操刀,他所投入的精力是別人難以超越的,因為這是他的故事、他的青春。這樣的精神在商業化的電影圈是難能可貴的。對於故事的執著不代表創作者因該抗拒任何外部的意見與修改,因為九把刀是在暢銷小說的基礎下進行改編,他已能抓到觀眾要的是甚麼。 在九把刀的故事裡,對於長在台灣的孩子而言引發很大的共鳴。聯考壓力、友誼、兩性、甚至AV文化都讓我們心有戚戚焉。雖然有些橋段很戲劇化,但某種程度卻很寫實,例如對於未來的徬徨、兩性間的曖昧、成長的歷程。對我自己而言,從以前被人說過於幼稚到現在被人說太成熟,成熟到連朋友都向我抱怨,讓我去重新思考一些生命的議題。我必須要說,要像主角柯騰一樣保持"幼稚"在這個變形的社會下,已經非常的困難。但我相信這些赤子之心仍然保持在每個人心中,只是它要在特定的時空下才會顯現出來。

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

找到一篇多年前收集到的文章,為電視劇《包青天》之鍘美案編劇蔡文傑所寫,題目是“從《包青天》看台灣電視劇的演變”。這篇文章收錄在2005年10月10-12日在韓國舉辦的TV Drama Writers Conference of East Asia, 2nd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Form里,活動邀請亞洲頂級編劇分享心得。 我在其中讀到兩點很有意義作分享。 蔡先生總結過往電視劇在中國社會的功能角色是“寓教於樂”。意思是將教育功能放在戲劇里面,戲好不好看無所謂,但教育功能不能沒有,歌功頌德不能沒有,而且必須謹守報喜不報憂的原則。而這對電視劇的功能定位卻傷害華文電視劇的娛樂性,雖然這是作者對當時台灣電視環境的感悟,但放在當前的中國大陸何嘗不是呢?另外,台灣創作者雖然不需要再面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但整體產業環境的蕭條與人才的流失,同樣對影視行業造成傷害。作為華語影視工作者的一員,我們也只能積極面對這些環境的挑戰,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 其次作者提出《包青天》成功的原因:給予編劇更多的創作自主權。他表示自己在《包青天》里爭取到相當的授權。“製作單位允許我在這部連續劇中可以自由發揮我的創作理念。這一個突破,這使得後來參與這部戲的編劇們在他們的創作領域中都能夠獲得相當的空間,得以自由的揮灑他們的編劇理念。”這也是我過去在從事製片人工作時會面對的問題,到底製片方、投資方對與劇本有多大的介入程度,這中間的平衡要如何拿捏?這可能要包含編劇對劇本的方向與創作信心是否足夠有關。總之製片人與編劇、導演的合作關係,永遠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