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鄔達克:流離失所卻又永恆的一生

書名:《鄔達克》

作     者:(意)彭切里尼,(匈)切伊迪 著,华霞虹乔争月 译
出 版 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1


上海灘有各式各樣的人,一位來自西伯利亞的戰俘,竟然在上海設計出許多美麗且風格多元的作品。在上海,他登上事業與名聲的顛峰,但最後也不得不黯然離開。他是一位渴望回家的異鄉人,卻始終無法圓夢。


《鄔達克》




    在穿梭在上海法租界時,往往被一些古洋房所吸引,這些建築的外面都有一個「優良歷史建築」的石牌,上面常常提到一位建築師的名字:鄔達克。現在終於有機會多了解這位來自異鄉的建築師。鄔達克出生在已消失在地圖上的奧匈帝國,父親來自匈牙利,母親來自斯洛伐克,他的父親是一位建築師,而這個職業深深影響著他。

    鄔達克是一位遊子,他的一生漂泊不定。他曾是位軍官也是一位戰俘,被關於西伯利亞,逃離至中國哈爾濱,最後輾轉落腳於上海。由於有建築相關學歷與工作經驗,他在上海的一家美商建築設計所找到工作。由於當時法租界正處於擴張階段,國內外政商名流的住宅需求強烈,再加上租界內只准許興建西式建築,因此幾年後,鄔達克就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他的建築以品質細膩與設計實用而聞名於上海灘。鄔達克在上海前後共約三十年,設計了大大小小包羅萬象的案子,其中有當時東亞最高建築物,國際飯店、大光明影院、諾曼第公寓、私人豪宅、啤酒場、教學樓、銀行等等。


上海大光明影院,於1933年由鄔達克重新設計改建


    《鄔達克》這本著作,以他的一生為經,上海的城市歷史為緯,交織成一篇故事性濃厚的個人傳記。讀者不僅了解鄔達克的建築思維、人生各階段心境的轉變,還有上海的發展歷史。鄔達克在1920-1940年代達到個人事業的最高峰,踏入上海中外名流生活圈。鄔達克的生活外表光鮮亮麗,不過他始終保持自己的低調本色。即便是在風起雲湧的二戰期間,他被授予成為匈牙利駐上海的外交官,身為軸心國體系,他卻堅決抵制納粹打壓猶太人的政策。然而二戰的結束,並沒有因此帶給他好運,緊接著國共內戰,使他的事業面臨危機,最終還是離不開出逃的命運。



    離開上海後,他短暫居住於瑞士,並在故鄉購買一塊地皮,不過當東歐納入蘇聯勢力範圍時,他選擇來到美國舊金山。五十多歲的他已經決定淡出建築舞台,反而投入考古與宗教等興趣領域。這是鄔達克短暫且漂泊的一生,他是將歐洲的建築風格融入中國的先鋒,他的作品將永遠矗立在上海灘上。

鄔達克的建築事務所,曾設在圓明園路上


照片來自:http://baike.meadin.com/view/8650.ht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梧桐樹後的老房子

上海 新華路   還沒來到上海之前聽說它是「東方巴黎」,卻對這個雅稱沒有概念,自己沒去過巴黎無從比較。在上海生活一年多,在這個城市巷弄內漫步,別有一番風情,路旁的梧桐樹、老洋房處處顯出上海的特色。不同於臺北,上海十分國際化,這乃是因為它曾是一個港口,過去又是西方列強的租界。上海的歷史感十分強烈,它與中國近代歷史息息相關,許多名人如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等、政治文化名人都聚集在上海灘,他們在上海改變中國的歷史。  上海 湖南路       我喜歡走在租界區的街道上,路旁的樹蔭透露出陽光,讓人很舒服,藏在圍牆內的老洋房很別緻,有時在開放的空間還可以走進去好好觀賞。門的造型、窗戶的裝飾、整體建築設計與人的生活結合的巧思,每每讓人驚艷。   我特別喜歡房子,可能是因為家裡作傢俱,從小又喜歡玩樂高積木,以及我喜歡擁有舒適的生活空間,因此對老洋房特別留意。隨著改革開放與上海的城市化,一些古老的建築也面臨拆除的面運,因此每當我看到眼前僅存的洋樓,都用欣賞古董的方式。    上海 武康路   我時常帶著相機,坐地鐵到上海大學圖書館站,從湖南路走到武康路、安福路一帶,一路上拍拍照,欣賞街景,走累了就到附近的咖啡店歇息,我很享受這種悠閒的漫步。每次經過歷史建築物時,我就會發揮「歷史學的想像」思考曾經發生在這裡的人和事,並用導演的手法把這些素材影像化,例如房子剛落成時是何等華麗、裡面住了誰、有多少愛恨情仇在這裡發生?當然我也希望作一些資料的蒐集與研究,做一次貼近史實的呈現,並能把這些故事留給後人,這是我的夢想。   上海 安福路     偶然間發現《梧桐樹後的老房子》(第二集),隨即愛不釋手,市面買不到,只好在舊書網站找,幸運的事買到一本未拆封的。這本書聚焦在徐匯區的「優良歷史建築」,包含私人洋房、公寓、政府機構。據說徐匯區是當時法租界最精華的地段,保護的也比較完整。本書是以個別建築物為單位,介紹它的建築風格、歷史、曾經的使用者、發生在裡面的趣聞等,搭配全景與特寫等照片。部分的建築物已經屬於私人使用,有些為公家單位,因此要一窺建築全貌,實屬不易,更顯得本書難能可貴。我想這是一本想要深度瞭解上海文化與建築美學不可或缺的小品。  

韓國導演/編劇:吳勝旭的創作分享

《無賴漢》(2015)電影海報。 吳勝旭電影作品:《八月照相館》(編劇)、《無賴漢》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身為編劇與導演的他,還是要面臨說服大公司投資電影的事宜,許多故事甚至開發超過 15 年。而他的前幾部作品,都是先從確認了男主演才開始的。 他也從過去失敗的例子中,發現電影劇本最好從一位核心人物展開。 針對電影《無賴漢》的創作發想是,他在思考酒店裡的小姐(媽媽桑)人老珠黃後會如何。另外他也發現,黑幫裡的陽剛性的男子,在遇到這些具有江湖氣息的媽媽桑時,竟然會對這些女性產生些微的尊敬以及愧疚感。 在寫作《無賴漢》劇本時,他是先想到結尾,一個女人跑去跟男人擁抱,但事實上女人拿著一把刀捅在男人身上。 至於吳導演的劇本創作,十分重視田野調查,例如對生活的觀察、人物的採訪、文獻的調查等等,他曾為了寫關於黑幫的故事,而去擔任大哥旁的小弟一個月的時間,但他也提及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果有人學習他的做法需要很謹慎。另外,為獲得創作靈感,他常跟美術指導一同去勘景,實際到場景裡走位,去感受角色的感覺。他必須經過很仔細的蒐集資料後,才能寫本子。關於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要如何篩選,他認為有用的資料必須要與故事主題有關。 吳導演的劇本以細膩著稱,他舉《無賴漢》裡的兩場戲為例,他曾觀察到媽媽桑手臂上有香煙燙傷到疤痕,因此他會請訪問對方,這其中的緣由。其次是,他曾在全是男人的餐廳裡,看到一位穿著傳統韓服的酒店從業人員,在發送宣傳品,他認為這是很有故事性的。曾經投資方希望剪掉這場戲,但是導演還是堅持留下。導演認為這些細節,尤其是藏在人性陰影裡或內心深處的東西是非常迷人的。最後將這些細節寫進劇本裡,讓電影更加豐富。 吳導演說在寫劇本上,他曾向李滄東導演學習,尤其是他在特定場景裡,寫與人物之間的關係。例如,一位婦女在街上請求丈夫別離開,婦女追到連鞋子都跑掉了。 關於劇本創作上,他還是會在心中透過三幕劇的結構來寫,他也會透過很多好的橋段來豐富三幕劇的故事。甚至他也會對三幕劇結構進行創新,例如在第三幕後面,再加上一幕。他認為三幕結尾後,人物的情感才開始延展開來。 在人物刻畫上,他的風格是留有很多的想像空間,因為導演認為人性本來就是難以捉摸的,這是他對人的看法。 雖然《無賴漢》看似為一部警匪黑幫片,但他認為類型只是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