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音樂節市場風起雲湧,各大音樂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根據不完全統計,僅2012年上海一地就有將近二十場大型音樂節,尚不包含室內場館舉辦的個人演唱會,此數字在2013年還將有繼續的突破。不得不說,流行音樂節等演出活動已經成為唱片界最重要的營收來源。此外,音樂節吸引的大批年輕人群,帶動餐飲、創意市集、周邊商品、甚至旅遊業的龐大消費,這股巨大的購買力也吸引許多廣告主的注目,透過冠名贊助、特約贊助、產品展示與體驗等方式加入音樂節商業網絡之中。音樂節儼然成為一個流行文化的商業平臺,少數成功的音樂節更成為一個聚寶盆,創造出多元的商業與藝術價值。
中國音樂節市場介紹
迷迪音樂節(Midi Music
Festival)是中國最早具備音樂節雛形的音樂節之一,它是由北京迷笛音樂學校創辦,具有最濃厚的地下搖滾風格。經過十年的發展,迷迪已成為中國音樂節最響亮的品牌之一。每年都有幾十支國內外的專業樂團自願免費地參加演出,更有幾萬狂熱的觀眾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2011年,迷迪音樂節的參與人數已經超過4萬人。
另一個與迷迪相呼應的是於2009年創辦的草莓音樂節(The Strawberry
Music Festival),創辦者是集唱片製作、宣傳發行、藝人經紀的摩登天空。草莓音樂節以獨立與流行音樂為主,吸引了城市中的文藝青年、上班族,以及喜歡時尚文化的年輕族群。草莓音樂節最初只在北京舉行,深獲好評後,成功複製在西安、蘇州、鎮江、以及武漢等城市。2012年開始在北京與上海雙城同時演出,2013年,在五一勞動節3天連假期間的草莓音樂節參加人數接近30萬人。另一個在音樂節中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是熱波音樂節,2013年,結合流行、搖滾、嘻哈、電子等風格的國內外60組藝人在熱波音樂節上登臺,3天內吸引了8萬人次。
2013 上海草莓音樂節 新增台灣舞台 |
Sonic Shanghai
隨著音樂節市場日趨成熟與競爭,各主辦方也必須將音樂節予以區隔與創新。今年八月即將在上海舉辦的亞洲巔峰音樂節Sonic Shanghai即是一例。不同於其他的音樂節,Sonic Shanghai正式引進日本歷史悠久的Summer Sonic音樂節版權,並將部分日本表演陣容搬至上海,除此之外,也將引入日方多年的管理經驗。Sonic Shanghai開創中國首次與國外音樂節品牌引進的先例,如同這幾年電視業向國外引進,如《達人秀》、《我是歌手》等節目版權。其次,Sonic Shanghai選址在上海體育場與大舞臺舉行,是多條地鐵直達的都會核心地帶,使得音樂表演與生活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此Sonic Shanghai將自己定位為中國最多元化、國際化和最具有都市氣質的音樂節。
在演出陣容日趨單一化的趨勢下,藝人資源成為最關鍵的核心競爭優勢,以Sonic Shanghai對為例,藝人的選擇標準必須是國際最頂尖一流的藝人;其次,藝人所屬音樂類型中是先鋒的代表。Sonic Shanghai總製作人蔣寧湛指出,我們選擇樂隊的標準是從來沒有來過中國的大牌樂隊,不限(音樂)風格,例如英国的放客爵士乐团Jamiroquai、美國饒舌搖滾樂團Limp Bizkit。在國際化的發展前提下,音樂內容的在地化也是不能忽視的,除了「接地氣」的內地音樂人外,鄰近的日韓與港臺星馬主流藝人也是邀請的物件,例如楊宗緯、范曉萱都在今年的Sonic Shanghai演出名單上。
中國音樂節發展困境
不過,在中國音樂節看似繁榮的表面下,其實也暗藏許多問題。首先是投入產出的問題。一場音樂節活動需要龐大的成本投入,包含場地成本、 燈光音響租賃、活動報批、國內外藝人酬勞、 交通住宿、營運團隊等成本,達到數百萬人民幣。反觀收入則較為單一,大部分依賴票房、贊助。因此,業內人士指出90%的音樂節處於虧損狀態,很多音樂節叫好不叫座,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虛報票房。因此部分業者轉而尋求政府或者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並將音樂節作為炒作土地的工具。另一大困境就是音樂本身,表演的類型著重搖滾,參與音樂節的樂手大同小異,演出陣容單一,這凸顯了演出資源匱乏,造成音樂節之間只是地域區別,內容上並沒有太大差異 。最後,由於資金,藝人要求等原因,大部分音樂節制作品質低廉簡陋,使聽眾得不到好的音質,很多好的演出都沒有充分的表現,產生許多抱怨。同時,現場服務設施:場地佈置、軟性服務、配套設施等也不能滿足樂迷獲得良好參與感受的需要。隨著音樂節日益成為時尚和消費的派對,中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音樂節蜂擁而起。如何在維持合理票價、確保高水準現場的前提下,挑選真正代表當今世界音樂潮流與國際水準的音樂人與樂團,是所有音樂節主辦方的一大課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