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音樂節發展的十字路口




前言
    中國音樂節市場風起雲湧,各大音樂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根據不完全統計,僅2012年上海一地就有將近二十場大型音樂節,尚不包含室內場館舉辦的個人演唱會,此數字在2013年還將有繼續的突破。不得不說,流行音樂節等演出活動已經成為唱片界最重要的營收來源。此外,音樂節吸引的大批年輕人群,帶動餐飲、創意市集、周邊商品、甚至旅遊業的龐大消費,這股巨大的購買力也吸引許多廣告主的注目,透過冠名贊助、特約贊助、產品展示與體驗等方式加入音樂節商業網絡之中。音樂節儼然成為一個流行文化的商業平臺,少數成功的音樂節更成為一個聚寶盆,創造出多元的商業與藝術價值。

中國音樂節市場介紹
    迷迪音樂節(Midi Music Festival)是中國最早具備音樂節雛形的音樂節之一,它是由北京迷笛音樂學校創辦,具有最濃厚的地下搖滾風格。經過十年的發展,迷迪已成為中國音樂節最響亮的品牌之一。每年都有幾十支國內外的專業樂團自願免費地參加演出,更有幾萬狂熱的觀眾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2011年,迷迪音樂節的參與人數已經超過4萬人。

    另一個與迷迪相呼應的是於2009年創辦的草莓音樂節(The Strawberry Music Festival),創辦者是集唱片製作、宣傳發行、藝人經紀的摩登天空。草莓音樂節以獨立與流行音樂為主,吸引了城市中的文藝青年、上班族,以及喜歡時尚文化的年輕族群。草莓音樂節最初只在北京舉行,深獲好評後,成功複製在西安、蘇州、鎮江、以及武漢等城市。2012年開始在北京與上海雙城同時演出,2013年,在五一勞動節3天連假期間的草莓音樂節參加人數接近30萬人。另一個在音樂節中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是熱波音樂節,2013年,結合流行、搖滾、嘻哈、電子等風格的國內外60組藝人在熱波音樂節上登臺,3天內吸引了8萬人次。
2013 上海草莓音樂節 新增台灣舞台
                 
Sonic Shanghai
    隨著音樂節市場日趨成熟與競爭,各主辦方也必須將音樂節予以區隔與創新。今年八月即將在上海舉辦的亞洲巔峰音樂節Sonic Shanghai即是一例。不同於其他的音樂節,Sonic Shanghai正式引進日本歷史悠久的Summer Sonic音樂節版權,並將部分日本表演陣容搬至上海,除此之外,也將引入日方多年的管理經驗。Sonic Shanghai開創中國首次與國外音樂節品牌引進的先例,如同這幾年電視業向國外引進,如《達人秀》、《我是歌手》等節目版權。其次,Sonic Shanghai選址在上海體育場與大舞臺舉行,是多條地鐵直達的都會核心地帶,使得音樂表演與生活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此Sonic Shanghai將自己定位為中國最多元化、國際化和最具有都市氣質的音樂節。

在演出陣容日趨單一化的趨勢下,藝人資源成為最關鍵的核心競爭優勢,以Sonic Shanghai為例,藝人的選擇標準必須是國際最頂尖一流的藝人;其次,藝人所屬音樂類型中是先鋒的代表。Sonic Shanghai總製作人蔣寧湛指出,我們選擇樂隊的標準是從來沒有來過中國的大牌樂隊,不限(音樂)風格,例如英国的放客爵士乐团Jamiroquai、美國饒舌搖滾樂團Limp Bizkit。在國際化的發展前提下,音樂內容的在地化也是不能忽視的,除了「接地氣」的內地音樂人外,鄰近的日韓與港臺星馬主流藝人也是邀請的物件,例如楊宗緯、范曉萱都在今年的Sonic Shanghai演出名單上。

中國音樂節發展困境
    不過,在中國音樂節看似繁榮的表面下,其實也暗藏許多問題。首先是投入產出的問題。一場音樂節活動需要龐大的成本投入,包含場地成本、 燈光音響租賃、活動報批、國內外藝人酬勞、 交通住宿、營運團隊等成本,達到數百萬人民幣。反觀收入則較為單一,大部分依賴票房、贊助。因此,業內人士指出90%的音樂節處於虧損狀態,很多音樂節叫好不叫座,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虛報票房。因此部分業者轉而尋求政府或者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並將音樂節作為炒作土地的工具。另一大困境就是音樂本身,表演的類型著重搖滾,參與音樂節的樂手大同小異,演出陣容單一,這凸顯了演出資源匱乏,造成音樂節之間只是地域區別,內容上並沒有太大差異 。最後,由於資金,藝人要求等原因,大部分音樂節制作品質低廉簡陋,使聽眾得不到好的音質,很多好的演出都沒有充分的表現,產生許多抱怨。同時,現場服務設施:場地佈置、軟性服務、配套設施等也不能滿足樂迷獲得良好參與感受的需要。隨著音樂節日益成為時尚和消費的派對,中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音樂節蜂擁而起。如何在維持合理票價、確保高水準現場的前提下,挑選真正代表當今世界音樂潮流與國際水準的音樂人與樂團,是所有音樂節主辦方的一大課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梧桐樹後的老房子

上海 新華路   還沒來到上海之前聽說它是「東方巴黎」,卻對這個雅稱沒有概念,自己沒去過巴黎無從比較。在上海生活一年多,在這個城市巷弄內漫步,別有一番風情,路旁的梧桐樹、老洋房處處顯出上海的特色。不同於臺北,上海十分國際化,這乃是因為它曾是一個港口,過去又是西方列強的租界。上海的歷史感十分強烈,它與中國近代歷史息息相關,許多名人如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等、政治文化名人都聚集在上海灘,他們在上海改變中國的歷史。  上海 湖南路       我喜歡走在租界區的街道上,路旁的樹蔭透露出陽光,讓人很舒服,藏在圍牆內的老洋房很別緻,有時在開放的空間還可以走進去好好觀賞。門的造型、窗戶的裝飾、整體建築設計與人的生活結合的巧思,每每讓人驚艷。   我特別喜歡房子,可能是因為家裡作傢俱,從小又喜歡玩樂高積木,以及我喜歡擁有舒適的生活空間,因此對老洋房特別留意。隨著改革開放與上海的城市化,一些古老的建築也面臨拆除的面運,因此每當我看到眼前僅存的洋樓,都用欣賞古董的方式。    上海 武康路   我時常帶著相機,坐地鐵到上海大學圖書館站,從湖南路走到武康路、安福路一帶,一路上拍拍照,欣賞街景,走累了就到附近的咖啡店歇息,我很享受這種悠閒的漫步。每次經過歷史建築物時,我就會發揮「歷史學的想像」思考曾經發生在這裡的人和事,並用導演的手法把這些素材影像化,例如房子剛落成時是何等華麗、裡面住了誰、有多少愛恨情仇在這裡發生?當然我也希望作一些資料的蒐集與研究,做一次貼近史實的呈現,並能把這些故事留給後人,這是我的夢想。   上海 安福路     偶然間發現《梧桐樹後的老房子》(第二集),隨即愛不釋手,市面買不到,只好在舊書網站找,幸運的事買到一本未拆封的。這本書聚焦在徐匯區的「優良歷史建築」,包含私人洋房、公寓、政府機構。據說徐匯區是當時法租界最精華的地段,保護的也比較完整。本書是以個別建築物為單位,介紹它的建築風格、歷史、曾經的使用者、發生在裡面的趣聞等,搭配全景與特寫等照片。部分的建築物已經屬於私人使用,有些為公家單位,因此要一窺建築全貌,實屬不易,更顯得本書難能可貴。我想這是一本想要深度瞭解上海文化與建築美學不可或缺的小品。  

韓國導演/編劇:吳勝旭的創作分享

《無賴漢》(2015)電影海報。 吳勝旭電影作品:《八月照相館》(編劇)、《無賴漢》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身為編劇與導演的他,還是要面臨說服大公司投資電影的事宜,許多故事甚至開發超過 15 年。而他的前幾部作品,都是先從確認了男主演才開始的。 他也從過去失敗的例子中,發現電影劇本最好從一位核心人物展開。 針對電影《無賴漢》的創作發想是,他在思考酒店裡的小姐(媽媽桑)人老珠黃後會如何。另外他也發現,黑幫裡的陽剛性的男子,在遇到這些具有江湖氣息的媽媽桑時,竟然會對這些女性產生些微的尊敬以及愧疚感。 在寫作《無賴漢》劇本時,他是先想到結尾,一個女人跑去跟男人擁抱,但事實上女人拿著一把刀捅在男人身上。 至於吳導演的劇本創作,十分重視田野調查,例如對生活的觀察、人物的採訪、文獻的調查等等,他曾為了寫關於黑幫的故事,而去擔任大哥旁的小弟一個月的時間,但他也提及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果有人學習他的做法需要很謹慎。另外,為獲得創作靈感,他常跟美術指導一同去勘景,實際到場景裡走位,去感受角色的感覺。他必須經過很仔細的蒐集資料後,才能寫本子。關於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要如何篩選,他認為有用的資料必須要與故事主題有關。 吳導演的劇本以細膩著稱,他舉《無賴漢》裡的兩場戲為例,他曾觀察到媽媽桑手臂上有香煙燙傷到疤痕,因此他會請訪問對方,這其中的緣由。其次是,他曾在全是男人的餐廳裡,看到一位穿著傳統韓服的酒店從業人員,在發送宣傳品,他認為這是很有故事性的。曾經投資方希望剪掉這場戲,但是導演還是堅持留下。導演認為這些細節,尤其是藏在人性陰影裡或內心深處的東西是非常迷人的。最後將這些細節寫進劇本裡,讓電影更加豐富。 吳導演說在寫劇本上,他曾向李滄東導演學習,尤其是他在特定場景裡,寫與人物之間的關係。例如,一位婦女在街上請求丈夫別離開,婦女追到連鞋子都跑掉了。 關於劇本創作上,他還是會在心中透過三幕劇的結構來寫,他也會透過很多好的橋段來豐富三幕劇的故事。甚至他也會對三幕劇結構進行創新,例如在第三幕後面,再加上一幕。他認為三幕結尾後,人物的情感才開始延展開來。 在人物刻畫上,他的風格是留有很多的想像空間,因為導演認為人性本來就是難以捉摸的,這是他對人的看法。 雖然《無賴漢》看似為一部警匪黑幫片,但他認為類型只是

藏在水鄉裡的中式庭園:小蓮莊

晚清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