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於閱讀與學習的一些思考

《有效的閱讀》

作者:清水幾太郎
譯者:何乃英
出版:錦繡出版,1994


想要閱讀各式各樣的書,並將其內容保存下來,則應當用以書籍為中心的客觀主義態度記好筆記,在此期間對於某個問題產生特別的興趣,從而走上用以自己為中心的主觀主義態度記好筆記的道路。這是讀書的成長過程,筆記的成長過程,讀者的成長過程。(類似學位論文的文獻探討,根據主題收集到各家之言,再透過自己的話語,表達出作者的觀點,這才是深入了解)。

所謂讀書,乃是乘坐這個觀念的急流。(這意味著閱讀時,不需要字字斟酌。)





《越讀者》(增訂版)

作者:郝明義
出版:大塊文化,2017

思考最重要的是懷疑。所以,我思故我在裡的,不是別的,是懷疑

怎樣算是讀懂一本書:就是我們自己能不能講得出這些事情,還可以寫出來。用一兩句話來說明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1. 我們體悟到什麼啟發;
  2. 從這些啟發,接下來想繼續追蹤了解的是什麼;
  3. 講得出來什麼地方看不明白;
  4. 講得出來不同作者的那些地方,並可以指出他講得還不夠的有什麼地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梧桐樹後的老房子

上海 新華路   還沒來到上海之前聽說它是「東方巴黎」,卻對這個雅稱沒有概念,自己沒去過巴黎無從比較。在上海生活一年多,在這個城市巷弄內漫步,別有一番風情,路旁的梧桐樹、老洋房處處顯出上海的特色。不同於臺北,上海十分國際化,這乃是因為它曾是一個港口,過去又是西方列強的租界。上海的歷史感十分強烈,它與中國近代歷史息息相關,許多名人如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等、政治文化名人都聚集在上海灘,他們在上海改變中國的歷史。  上海 湖南路       我喜歡走在租界區的街道上,路旁的樹蔭透露出陽光,讓人很舒服,藏在圍牆內的老洋房很別緻,有時在開放的空間還可以走進去好好觀賞。門的造型、窗戶的裝飾、整體建築設計與人的生活結合的巧思,每每讓人驚艷。   我特別喜歡房子,可能是因為家裡作傢俱,從小又喜歡玩樂高積木,以及我喜歡擁有舒適的生活空間,因此對老洋房特別留意。隨著改革開放與上海的城市化,一些古老的建築也面臨拆除的面運,因此每當我看到眼前僅存的洋樓,都用欣賞古董的方式。    上海 武康路   我時常帶著相機,坐地鐵到上海大學圖書館站,從湖南路走到武康路、安福路一帶,一路上拍拍照,欣賞街景,走累了就到附近的咖啡店歇息,我很享受這種悠閒的漫步。每次經過歷史建築物時,我就會發揮「歷史學的想像」思考曾經發生在這裡的人和事,並用導演的手法把這些素材影像化,例如房子剛落成時是何等華麗、裡面住了誰、有多少愛恨情仇在這裡發生?當然我也希望作一些資料的蒐集與研究,做一次貼近史實的呈現,並能把這些故事留給後人,這是我的夢想。   上海 安福路     偶然間發現《梧桐樹後的老房子》(第二集),隨即愛不釋手,市面買不到,只好在舊書網站找,幸運的事買到一本未拆封的。這本書聚焦在徐匯區的「優良歷史建築」,包含私人洋房、公寓、政府機構。據說徐匯區是當時法租界最精華的地段,保護的也比較完整。本書是以個別建築物為單位,介紹它的建築風格、歷史、曾經的使用者、發生在裡面的趣聞等,搭配全景與特寫等照片。部分的建築物已經屬於私人使用,有些為公家單位,因此要一窺建築全貌,實屬不易,更顯得本書難能可貴。我想這是一本想要深度瞭解上海文化與建築美學不可或缺的小品。  

李敖 中國電視史傳奇

在 1990 年代台灣有線電視(第四臺)興起的年代,有一檔節目叫做《笑傲江湖》,這是 “ 大師 ” 李敖所做的談話性節目,也是華人世界所罕見的節目。在播出當時,在台灣社會造成影響與轟動,當時的播出頻道是 “ 真相 ” 新聞,到現今為止我認為他的節目在華人世界,還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笑傲江湖》這檔節目創下不少紀錄,首先這個節目製作成本相對低,節目除了攝影棚與簡單的工作人員外,基本上只需要李敖一人,不需要節目開發團隊、幾乎不需邀請來賓,或其他輔助採訪或視頻,他每集身穿多點紅色外套把治裝費也省了。李敖每集會針對主題進行演講,他準備相應的字卡,其中有圖片、有文字,這也是因為他的節目時常引經據典,而這些字卡就是他的證據。這是他節目的風格,言行都是有憑有據,我想這也是符合李敖學習歷史的背景有關。李敖節目的一大賣點是看他從古論今,他像是一個說書人,縱橫千年,融合東西方文化,敢言敢說。此外節目另一賣點是看他罵人,例如揭露社會名人的真面目, “ 你所不知道的 XXX” ,他點評等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有依據。這也讓喜歡的人看的拍手叫好,不喜歡的人對他恨之入骨。李敖先生過去在台灣戒嚴時間就是以敢言稱著,在台灣電視媒體剛解禁的 1990 年代,他的節目實在是很符合當時的媒體潮流發展。 《笑傲江湖》另外一個成就,我認為是在過去的時代裡,很少有電視節目有其文化的深度。他的節目沒有綜藝、低俗的笑料、八卦(少數幾集談論了他的電影明星前妻胡茵夢外),他的節目包含的社會文化、政治評論、歷史發展、藝術等等,就節目的市場定位而言是有些曲高和寡,但他獨創新的節目類型,以及極低的製作成本,成功利用電視這個大眾媒體,開拓出一個小眾的市場。而製作播出那麼長的時間,意味著他的節目,在商業體系下是有生存的空間,也培育出相應的忠實觀眾群。這在網路尚未興起的年代而言,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而就現在網路媒體的時代,他二十年前的節目依然還有人觀看(從 YouTube 到大陸的 B 站),有十足的長尾效應。有一次李敖參加《康熙來了》節目錄影時,就告訴小 S ,應該要提高節目的質量,把更多好的觀念與知識傳遞給她的廣大觀眾群,這點其實也體現出他作為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 “ 以社會為己任 ” 的價值觀。 《笑傲江湖》這個節目從 1995 年到 2001 年在台灣播出,之後李敖投入政壇,參加選總統選舉( 2000 )、擔任立委( 2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The Tipping Point by Malcolm Gladwell (2000) 齊思賢‧譯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時報出版 要在社會掀起一波流行風潮,必須有多人被說明,有志一同地從事某件事。 引爆趨勢的三大關鍵要素 1.           散播訊息的人   2.           訊息本身 3.           訊息活動的大環境 l    少數原則:散播訊息的人主要是少數的一批人,他們的角色為專家、連結者及推銷員。 市場專家就是資料銀行,他們提供資訊;連結者是社會黏膠,負責散布資訊;推銷員能說服大眾。 我們靠著專家為我們建立人脈,也依賴專家為我接觸新資訊。市場專家知道什麼並不重要,真正關鍵的是他如何傳遞這些情報。他們具有轉譯的能力,把高度專業的觀念及資訊,轉譯成普通人聽得懂的語言。人類最重要的傳播方式還是口耳相傳。非口語的暗示和口語的暗示一樣重要,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案例:吸菸潮,菸本身不酷,酷的是吸菸的人。吸菸潮的引爆點是憂鬱的情緒與尼古丁的含量。 l    定著因素:訊息的大規模擴散,其中訊息本身必須是值得傳遞的。此外,訊息本身必須留在消費者的腦海揮之不去。除非消費者記住生產者的訊息,否則他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購買產品。溝通的關鍵是只要簡單改變表達的方式,重新調整訊息的結構,產生的衝擊就可能截然不同。 定著因素都是微不足道的細節。例如成功的疫苗推廣,不在於恐懼訴求而是提供受眾接種疫苗的位置與時間。《芝麻街》,只要抓住兒童的注意力,就能教育他們,說故事是兒童接受外來物最核心的方式。 直銷之難在於讓消費者駐足、閱讀,並且記住廣告,再採取行動、改變態度。直銷必須注重消費者的主動參與。 l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 ( 處境與背景 ) 在解釋別人行為時,常被低估,而個性往往被高估。 破窗理論:只要導正週遭環境內最微不足道的細節,就可以扭轉流行風潮。 模擬監獄:自願者扮演獄監與囚犯後,便會陷入角色當中,使整個模擬監獄充滿肅殺氣氛。 紐約的治安:塗鴉或逃票這種日常生活的失序,雖微不足道,卻正是影響治安的引爆點。 人腦的通路容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