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戰爭下的女明星:此生名為 李香蘭

《此生名為 李香蘭》 
作者:李香蘭(山口淑子) 譯者:程亮
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

會找這本書來看,主要是我對滿洲國的歷史與電影演員感興趣。李香蘭在中國電影的歷史上,算是一代女星,她出生與出道的地方是在歷史上惡名昭著的"滿洲國"與“滿映”(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她出道時卻被刻意包裝成中國人,拍攝宣傳大東亞共榮的國策電影。當在中國大受觀眾歡迎時,她卻不敢公佈自己日本人的身份,讓她充滿罪惡感。直到日本二戰戰敗後,為要逃離中國政府的“漢奸罪”制裁時,才公佈自己日本人的身分,讓中國粉絲震驚不已。她曾想自己公佈自己的真實身分,但在那個時代環境,身不由己。李香蘭的電影生涯,從“滿映”到上海的“中華電影”,最後也在日本東寶,香港邵氏等機構拍攝電影。但早年的經驗在她心裡留有陰影,讓她不論在臺上與台下一直在演戲。

在這本名為李香蘭自己撰寫的自傳裡,如同其他女演員的傳記一樣也提到自己的感情生活。我發現這些傾國傾城的女演員們,其實感情都並不順遂,不少有離婚,有些甚至了結自己的生命,而李香蘭也有一次失敗的婚姻。當然李香蘭對於自己的感情觀並沒有過多的敘述,書的內容還是比較多她對自己身為大時代的悲劇產物感到遺憾。書中另一悲劇人物是川島芳子:滿清末代格格投身日本,推動滿清復辟。川島與李香蘭的經歷產生共鳴,當然川島的結局則不如李香蘭幸運。


我讀這本書的第二目的是想瞭解,當時滿洲國的社會與生活,當時滿洲國的社會我們其實很難從當代的視角檢視,從其他的文章中瞭解到,當時的多種族多社會背景:漢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沙俄猶太人、日本人、英美人士等;以及當時社會治安緊張的氛圍。在自傳中,李香蘭也提及她曾經有位講著流利日語的猶太人同學:柳芭,是她兒時的少數知己,然而一天卻發現她家被日軍憲兵包圍搜查,人去樓空,最後才知道她們有著共產黨的身分。沒想到最後在二戰結束後,兩人又在上海重逢,而這次則救了李香蘭一命:柳芭轉送她的日籍戶籍資料,證明她日本人的身份,逃離戰犯的罪名。最感人的是,當兩人臉龐皺紋滿布時,又再度重逢,無限唏噓。兩人的情誼證明是一輩子的。

而當時的社會除了多種族社會外,社會治安十分不安全,所謂的匪幫,抗日軍,對非都市地區造成安全的威脅,李香蘭時常聽到火車受到土匪打劫。一次去北京找父親的過程中,在經過邊界地帶,遇到哨兵要求乘客把所有滿洲的貨幣交出來,她自己幸運地躲到廁所逃過一劫。

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加,越來對傳記感興趣,人生很短,每人的夢想與夢碎,原來人生都有不完美。這本自傳內容不長,但卻很緊湊,附件有李香蘭的電影作品,文中有很經典的照片,是很好的參考資料。還是覺得能用一本書,經歷一個人的一生,實在是很值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The Tipping Point by Malcolm Gladwell (2000) 齊思賢‧譯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時報出版 要在社會掀起一波流行風潮,必須有多人被說明,有志一同地從事某件事。 引爆趨勢的三大關鍵要素 1.           散播訊息的人   2.           訊息本身 3.           訊息活動的大環境 l    少數原則:散播訊息的人主要是少數的一批人,他們的角色為專家、連結者及推銷員。 市場專家就是資料銀行,他們提供資訊;連結者是社會黏膠,負責散布資訊;推銷員能說服大眾。 我們靠著專家為我們建立人脈,也依賴專家為我接觸新資訊。市場專家知道什麼並不重要,真正關鍵的是他如何傳遞這些情報。他們具有轉譯的能力,把高度專業的觀念及資訊,轉譯成普通人聽得懂的語言。人類最重要的傳播方式還是口耳相傳。非口語的暗示和口語的暗示一樣重要,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案例:吸菸潮,菸本身不酷,酷的是吸菸的人。吸菸潮的引爆點是憂鬱的情緒與尼古丁的含量。 l    定著因素:訊息的大規模擴散,其中訊息本身必須是值得傳遞的。此外,訊息本身必須留在消費者的腦海揮之不去。除非消費者記住生產者的訊息,否則他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購買產品。溝通的關鍵是只要簡單改變表達的方式,重新調整訊息的結構,產生的衝擊就可能截然不同。 定著因素都是微不足道的細節。例如成功的疫苗推廣,不在於恐懼訴求而是提供受眾接種疫苗的位置與時間。《芝麻街》,只要抓住兒童的注意力,就能教育他們,說故事是兒童接受外來物最核心的方式。 直銷之難在於讓消費者駐足、閱讀,並且記住廣告,再採取行動、改變態度。直銷必須注重消費者的主動參與。 l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 ( 處境與背景 )...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創作法

本集我們將要揭曉,宮崎駿的故事創作⽅式與理念;動畫與真⼈電影的創作模式有什麼不同?宮崎駿創作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 剪輯:張强 策劃、製片:黃建翰

最佳的劇本創作模式!?電影藝匠:黑澤明的劇本術

黑澤明是如何開發故事的呢?劇本一向是一部電影的成敗之一,也是電影的靈魂,但也是最難突破的環節,有些劇本要寫個好幾年?如何高效創作出高品質的劇本,讓我們看執導出《七武士》、《羅生門》等電影的大師黑澤明是如何開發劇本的呢?他如何與其他優秀的編劇,如橋本忍、小國英雄等一同合作?